广东“蓝海”规划细则正制定 将形成“三区三圈三带”新格局
专家认为,相较山东、浙江两地,广东将在“海洋经济合作新机制、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上更下功夫,成为“排头兵”。 空间布局 粤东西经济再添抓手,粤北山区融入联动 今年7月5日,国务院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国家层面规划,也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区域规划。《规划》的内容一直十分“神秘”,各项细则还在紧张制定当中。 近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对整个规划进行解读。据悉,无论是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还是海洋科技的综合利用,甚至到海洋环境的治理等方面,《规划》始终都将广泛的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空间布局上的创新是《规划》的一大亮点。”郑伟仪介绍道,《规划》明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布局为构建“三区、三圈、三带”的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三区”是指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圈”是指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三带”是指海岸带、近海海域(含海岛地区)、深海海域。试验区的空间布局符合我省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格局,体现了我省作为区域海洋经济龙头地位的作用。 “此次《规划》主体区的14个市中有一半都是粤东西部的城市,这凸显了两地的海洋经济优势,无形中为粤东西部经济增添了一个新的抓手。”广东省发改委方面此前也曾就此做过解读,“但同时《规划》也将佛山、肇庆和粤北地区作为联动区,为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联动区可以政策优势另辟蹊径,以海洋产业关联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参与海洋产业分工;并借助海洋发展的政策,做好海洋经济文章;以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开发提升发展便利条件。”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广东海洋经济的内循环。 资源共享 激活三大经济合作圈 与此同时,面对着得天独厚的粤港澳资源,广东也以“三圈”合作的思路激活了各地资源,《规划》通过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发挥它们连接港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洋国际旅游岛的纽带作用,提升区位、资源共享,使这些城市依托三大海洋经济圈,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从广东自身来看,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而从经济圈内的各地区发展来看,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海洋局方面认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深港边界、珠海横琴、万山群岛等区域的“综合开发”今后将成为重要节点,“随着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的发展,圈内的各个地区都将获益。这也就走出了共赢的路子。” 不仅如此,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大局来看,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是分别连接港澳、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地带。这些区域的融合将形成我国一条完整的“黄金海岸”地带,对优化我国沿海地区总体开发格局大有裨益。 “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北部湾经济圈是东盟10+1框架下次区域合作的典范,能够打通广东与北部湾的合作无疑将推动打造广东与东盟顺畅的海上通道,提升广东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地位。”一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