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规划设计 查看内容

深圳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建设

2013-8-27 11:1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53| 评论: 0

简介:  深圳担当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人居环境上始终勇于创新,永不停歇。近年来,深圳市以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其 ...

  深圳担当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人居环境上始终勇于创新,永不停歇。近年来,深圳市以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中,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项目,荣获了“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项目、深圳市荔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3个项目荣获了“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深圳市建科大楼项目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申报“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凭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深圳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

  深圳市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简称“南山中心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深圳湾畔,其核心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有公共的南、北水景带,贯穿中央的高架步行街以及市政道路,规划为深圳特区西部有文化氛围的、亲水的休闲、商务型中心街区。

  为解决缺水问题,南山区政府决定采用再生水和收集利用雨水的方式解决景观水源的方案。其中,再生水(中水)分项——建设供水能力为4000立方米/日的再生水站。对核心区内每栋建筑物产生的污水分别进行截流,通过管网收集至设置在公共水景地下空间再生水厂。污水经一系列生化处理、过滤、消毒后,再通过管道配送至各建筑物,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的补充用水、地下车库冲洗、部分建筑物冲厕用水。雨水利用分项(含水体净化)——利用核心区南、北两条带状水体景观地下空间,各建设一个雨水处理站,同时用于水体循环净化处理,用于核心区公共景观水体补水、公共绿化浇灌和公共广场、道路冲洗等用途。

  该项目建成后,每天节约自来水约600立方米,每年可节省水费达180万元,减少污泥排放近178吨。目前,一个宽广宜人的水环境已经在南山中心区核心区形成,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该工程是首例城市中心区域再生水市政管道供应项目,对南方缺水城市开发再生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是广东省惟一摘得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

  深圳市建科大楼——绿色建筑之都的新地标

  深圳建科大楼用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169.76平方米。建筑主体层数为12层,地下两层,其中地下1层为半地下室。项目定位为集环保节能、实验展示为一体的科研办公大楼,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实践绿色生活、绿色办公方式的重要基地。

  2006年11月,该工程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动工建设,2009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总投资约7000万元。大楼从设计到建造充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一系列技术,在外墙热工性能(采用XPS外墙外保温系统)、外窗遮阳(遮阳板与太阳能电池板结合)和空调系统(采用溶液除湿,水蓄冷,雨水、中水作为冷却水,座位送风,排风热回收等)的节能方面超越了节能标准的要求,实现了节能65%的目标。

  建科大楼以夏热冬暖地区气候适宜性为原则,创新运用共享设计,立足本土,以精宜之道为手段,从设计源头解决绿色建筑技术的关键问题,减少建造和运行阶段高成本主动式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形成低成本、可大规模推广的绿色技术体系。项目在“共享设计理念和精细化方法”、“气候适宜性、低成本、高效率、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以被动式技术为主、主动式技术为辅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建科大楼绿色技术整体方案重点突出人居环境改善,兼顾资源节约,同时,也为深圳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打造绿色建筑之都,起到很好的技术推广作用。该项目为被广东省推荐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参评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三个项目之一。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绿色建筑——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

  南海意库旧工业区对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时,保留了城市环境原有的记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将绿色建筑技术有机地运用于原有建筑改造中。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项目由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该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太子路“三洋厂房片区”。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为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开始大量兴建工业厂房以吸引境外投资者,建于1980年的深圳蛇口日资三洋厂房,就是最早的多层通用厂房之一。原占地面积44125平方米,建筑面积95816平方米,为6栋工业建筑,框架结构,每栋标准层面积约4000平方米。

  随着经济转型,在土地资源稀缺、房价高涨的市场环境下,拆除重建固然能为企业带来很高的商业利润。然而,将仅仅使用了20年的数十万平方米厂房拆掉,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资源的浪费。

  深圳市决定保留旧厂房并对其进行全面功能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将当年的三洋厂房更名为蛇口南海意库,并期待它成为代表新世纪深圳创意产业的科技园区。其中的3号厂房作为该园区最先启动的示范项目,采取了大量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拔风烟囱,雨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回用,建筑外围护节能构造,地板、天棚辐射制冷,无机房节能电梯,高效节水用具,渗水地面,建筑遮阳,节能光控系统。

  此外,深圳市还在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运用与整合了其他绿色技术,做了大胆尝试。例如:空调分区负荷技术、高效节水用具、光导管采光装置、反射型节能光盘、智能与自洁玻璃、本地耐旱植物立体绿化、绿化滴灌系统、无尘免冲洗地面、建筑废弃材料利用、回风型空气风幕、渗水地面、低噪声节能冷却塔、无机房节能电梯、中厅绿岛、负离子环保涂料、建筑降噪处理等。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完成后,仅在节能方面,节能率就达到67.93%。每年可以节电240万千瓦时,折合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约936吨,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2400余吨。

  目前,深圳特区内,面临改造的厂房还有约500多万平方米,深圳全市的类似厂房面积,就达2500万平方米之多。南海意库3号楼的成功改造,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旧厂房改造提供了示范性的案例。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