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材市场又遇看不见的阻力
纵看历史,横看三地(北京、广州和上海),对于沪市螺纹钢目前的局面,你就可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一点。而对于目前扑朔迷离的沪市建材(乃至全国建材)市场,应该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的比较:回首2003年沪市建材市场价格的演绎,不难发觉,从去年的6月中下旬开始,沪市建材价格开始一路走高。而在整个三季度里,沪市建材7月出现峰值,在3400元/吨附近;紧接着建材价格颓势不止,价格下滑的势头直到8月上旬才停止下来,而8月剩余时间乃至整个9月份,沪市建材价格保持在3000元/吨以内运行,价格近乎曲线几乎水平直线,延续期为整整50天。 2004年螺纹钢价格开始反弹在6月下旬出现峰值,接下来的市场盘整延续到了7月,然后开始了沪市建材的一路走高,而进入8月份之后,价格就开始了类似去年的盘整,只是价格变化不是平滑,而是上下小幅变化,直到今天,这种局面仍一直在延续。 由此要说出的结论是:从历史来看,9月份承受过多的期望,原本就是不应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也是源于建材消费之季节性特点,钢铁泡沫被击碎,相同的平稳运行,可以看到市场理性的一面,逐步显露出来了,价格在此期间突涨不太现实。 区域的比较:大家可以看到,建材消费的三大区域――华东、华北和中南,目前的价格来看:广州最高,过磅价格为3680元/吨,换算来说价格为3500元/吨足有;北京价格停留在3550元/吨一线,同为过磅价格,换为理计也就在3400元/吨;回到华东上海,近期的成交价格,也就在3400元/吨附近。翻开历史,广州略高,京沪相当是通常的局面,这一点上,今年的行情演变是符合惯例的。回到去年同期,处于8、9月胶着状态的时候,首先摆脱这种局面的是广州,那么今年的三地谁会成为领军者呢? 品种比较比较:目前的市场内,板材中:冷板价格维持在5900元/吨以上,而中板价格近期也突到了4700元/吨附近。看看螺纹钢,3400-3500元/吨,意味着什么?看看钢坯的价格,3100-3150元/吨的价格,靠买坯生产那些小厂,还能生存吗?很明显,难以维继。 猛然回首间,你有没有发现,实际上,市场的运行还是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但是这股力量采取的手段开始多样化了,不再简单是政策动辄强行。通过强化钢铁品种结构调整,使得目前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而通过调控区域价格,使得资源的区域性流动得到控制,也可以起到缓解瓶颈压力的作用;而对于钢材市场曾经的打击,就好像把鞭子悬在一旁了,建材价格上升就显得小心翼翼了,对于很多大中型钢厂而言(国内前10位的钢铁企业均包括在内),没有太多利润可言,自然开始减少建材的生产量,而那些小的钢铁企业生存空间,由于价格问题,生存问题也就凸现了。一来二去,调控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到后市,对于上海市场而言,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要认清出这样几点: 1、需求方资金问题凸现,市场内流通商对于资金回收显得小心翼翼,没有钱的交易,可是实在不好做,而正在不断直供工地的流通商,也备受资金垫支的压力,这是目前矛盾焦点之一,如何缓解,就看各方融资渠道了。应该说这个方面,又体现出了调控对要害抓得太准了,金融调控在矛盾中前行,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后期金融再没有放松迹象,今年对建材市场所谓的期望,可能就只能是肥皂泡了。毕竟,目前各类项目的融资渠道里,国家金融资本还是占到绝对主导的。 2、对建材的需求肯定存在,房地产投资、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只要有政绩考核制度,就少不了各类工程;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房地产而言,就是潜在的保证,转言之,对建材的需求不可能减少太多。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钢铁企业,而现在国家政策鼓励的都是经济型实用房,成本问题已经使得各类政府建设项目,采取直接向本地钢厂地沟资源的手段。而这种合作销售模式,钢厂倒也乐得接受。这样一来,对于流通商而言,需求就还是在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