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行业及技术装备现状分析
简介:(一)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泰山砖瓦、德胜窑业、西山窑业等企业的建立,中国开始自己制造现代意义上的建筑陶瓷(陶瓷墙地砖),发展至1949年,全国陶瓷墙地砖年产量仅为2310平方米。此后西 ...
(一)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泰山砖瓦、德胜窑业、西山窑业等企业的建立,中国开始自己制造现代意义上的建筑陶瓷(陶瓷墙地砖),发展至1949年,全国陶瓷墙地砖年产量仅为2310平方米。此后西山面砖厂、景德镇陶瓷厂、沈阳陶瓷厂、唐山建陶厂等大企业建立,发展至1960年,全国陶瓷墙地砖年产量达到了211万平方米,至1980年全国年产量达到了1261万平方米。 1983年,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中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从此中国建筑陶瓷开始迈开了发展的步伐。据统计,从1991~2003年的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建筑陶瓷产量从2.72亿平方米猛增至32.5亿平方米,平均年增长率为22.9%,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大国。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墙地砖消费市场,2003年国内消费量达到了30.55亿m2,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45%左右。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在国际建筑陶瓷市场地位的不断上升,连续几年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3年,我国建筑陶瓷砖出口量约2亿m2,比上年增长了78.57%。据预测,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档次的提高,未来几年我国建筑陶瓷的出口还将稳步增长。 拉动我国建筑陶瓷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幅增长;住宅产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住房的改善;对高品质、多功能的绿色建材产品以及工厂化系统集成住宅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北京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等。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建筑陶瓷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当前国际建筑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正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生产设备趋向大型化,生产过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注重规模效益和节能降耗;三是全面提高产品品质,产品向高档化发展;四是主要建筑陶瓷企业在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雄厚的资金实现全球性扩张的同时,其市场营销、服务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我国建筑陶瓷生产情况 中国现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约为2860余家,其中,国营集体企业560家,私营企业230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四川、福建、河北、上海周边地区、浙江及河南等八大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区域,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3%;其中年产7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规模最大的企业年产量已达1亿m2以上。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陶瓷呈持续增长势头,2001年我国陶瓷墙地砖的产量约为22.56亿平方米,销量为20.76亿平方米;2002年约在26.83亿平方米,销量为25.00亿平方米;2003年已达到32.50亿平方米,销量为30.55亿平方米。据以上统计数字分析显示,近几年我国陶瓷墙地砖的产量增长较为平稳,企业产品产销比的控制范围也比较合理。 另外,据对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后发现,剔除那些运行经济指标差、能耗高、竞争能力差的无效生产能力,企业平均有效生产能力利用率大约在80%左右。再根据2004年各陶瓷产区新上生产线情况预测,2004年我国建筑陶瓷总有效生产能力将达到36亿至40亿平方 我国建陶产品结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陶瓷地面砖市场的年销售量和比例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市场对大规格陶瓷地面砖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比例逐年提高,小规格地面砖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规格在600×600mm以上的地面砖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平均的销售量年增长率超过50%,800×800mm及1000×1000mm规格的地面砖销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我国建陶发展的区域分布 中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区域化集中程度非常高,位居中国前六位的广东、山东、四川、福建、华东和河北等六个省市(区域)共拥有建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3%以上,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生产总能力的86%,2003年六个区域的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广东继续居于龙头地位,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山东已在短短数年中后来居上,跻身二甲。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陶瓷企业的生产布局区域性集中度非常强,具有较典型的区域经济特点。 二()影响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1.国家“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扶持机电一体化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提高设计与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降低进口装备的比例,以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2001年开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也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的大型机械设备制造技术,这对集光、机、电、液、气一体化的现代陶瓷机械装备行业来说,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国家明确提出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促使我国陶瓷行业从数量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和质量的竞争,陶瓷企业出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技术设备改造和产业升级,然而建陶产业的升级,客观上需要上游产业建陶制造装备技术进步的支持,这就为一些科技含量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强的陶机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3.作为三大建材之一,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和规模与基础建设联系紧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8年奥运工程、2010年世博会等政策与项目的实施,以及中国年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给国内建陶行业带来较大的市场容量,使预期的建陶市场消费需求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4.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陶瓷机械装备与国外企业相比,成本、价格、服务等竞争优势将得到凸现与强化。我国陶瓷企业还要抓住国际市场的机会,扩大出口,对缓解国内陶瓷市场目前供大于求的状况,提高整个陶瓷行业的经济效益,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国产陶瓷机械装备不断突破性的革新,正使建筑陶瓷产品时装化、空间化、艺术化、自然化、个性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成为引导建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使得建陶产品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加快,建陶产品花色品种的淘汰速率越来越高,工艺设备对建筑陶瓷工艺发展的支持周期越来越短。 6.随着国产全自动抛光线、大吨位自动液压压砖机等主要设备全线国产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使得陶瓷机械装备的投资费用大幅降低,这对企业技改扩能,调整产品结构,引发产品技术升级,获取更大利润回报,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7.我国陶机企业的单机设备供应能力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单从压机、抛光机和磨边机、窑炉看,我国的单机设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意大利和德国同行业的水平。但是,我国陶机一直无法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因国际市场所需陶瓷机械设备有50%以上是要求整厂整线设备,并且其中多数又是包括工艺服务的“交钥匙”工程,而国内各大陶机企业缺乏整厂整线供应能力。因此,提供整线装备服务将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手段。 (三)建筑陶瓷成套技术装备现状 行业发展概况 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陶机械工业十分弱小,附属于几个产瓷区的陶机厂是在修理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产量小。20年来,由于建陶行业的高速发展,建陶机械工业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八五、“九五”的项目攻关开发、研究,在原有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建筑陶瓷国产生产线装备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原料制备装备、成形设备、干燥施釉装饰设备、烧成设备、抛光装备等已基本实现了建筑陶瓷生产的整线国产化。 2.中国陶瓷机械装备在1985年以前,年生产值约为2~3亿人民币,2003年的年总产值约为26亿元人民币,约占2003年全球产值总额的12.8%,占2003年全国陶瓷机械需求总量的75%左右(2003年全球陶瓷机械产值约为25亿美元,其中意大利约12亿美元、德国6亿美元、中国约3.2亿美元左右,其他国家约3.8亿美元)。 .中国陶瓷机械装备生产企业从1985至2002年的累计总产值约为250~280亿人民币,而此期间从日、意、德等国进口的陶机总值约为35亿美元,国产化设备替代比例约为50%。其中从2000年以后,国产化设备替代比例已经达到了90%,2001年以后,中国陶机的年出口额呈快速增长势头,产品凭着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优势,已开始出口到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