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节能服务商机无限
简介:“当前新建房屋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即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中国建筑节能学会会长涂逢祥忧心忡忡地说,“而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是难上加难。目前中国合格的节能建筑,不足4%。” 一、你用的房屋节能吗? 2 ...
“当前新建房屋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即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中国建筑节能学会会长涂逢祥忧心忡忡地说,“而旧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是难上加难。目前中国合格的节能建筑,不足4%。” 一、你用的房屋节能吗? 2月底,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举办的一次节能建筑研讨会上,能源基金会杨富强博士说:“现在人们可能知道自己用的房子是不是结实,是不是价格合适,但从来没有人告知过你:你用的房屋是不是节能。绝大部分的房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人使用着。” 那么节能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呢?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庆一研究员介绍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分类,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按照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法规,到2010年,我国村镇居住建筑要实施节能率50%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像北京、天津这样的地方,要达到65%以上。 北京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祝根立对记者说,在建筑节能方面,北京还算得上是领先的。从1988年起,北京市新建住宅实施节能30%的设计标准。依照1981年“建筑设计规范”,每平方米采暖面积一个采暖季耗标准煤25公斤为100%,而1988年强制推行的“设计规范”为17.5公斤,采暖能耗降低30%。1998年开始,北京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每平方米采暖能耗降低到12.5公斤以下)。到2000年,全市当年新开工住宅工程符合节能50%设计标准的达到95%以上,其中市批开工的达到100%。节能50%的建筑设计已经基本普及。 涂逢祥说,当前的消费者,面对开发商,第一个提的问题,还不是:“请你告诉我,我的房屋是否是节能房屋?”。这说明社会对节能建筑的认识还处在“盲区”中。而消费知识的普及来自于政府的监管和市场的推动,他说,“如果不尽早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与国际标准接轨就成了空话。即使北京全面实施了节能65%设计标准,达到每平方米建筑一个采暖季耗标准煤8.75公斤的时候,也仅达到6.125升油的目前欧洲平均水平。” 二、节能65%也仍有差距 “即使全国不同气候条件的区域都实现了65%的目标,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仍旧很大。”祝根立说。欧洲国家的住宅年实际采暖耗能已经普遍降到了每平方米6升油以下,领先的“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达到了3升油以下。北京市住宅的平均采暖耗能按欧洲方法折算,为每平方米16升油,按照节能50%标准新建的住宅的采暖能耗也是 8.75升油的水平。“但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在材料和施工技术上,而是在设计标准上。” 杨富强博士对谁来负责监管的问题很是焦虑。“表面上,规范出台了,责任也明确了,技术成熟了,产品也制造得出来,但是,实施了这么多年,却没有看到成效。这责任该谁来承担?消费者不知情,开发商不理会,规划单位也不审查,相关部门的惩罚和奖励措施都没有到位。社会如此冷漠地对待建筑节能,自然就会错失良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初开始组织“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及政策研究”,针对建筑节能部分,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既有建筑基本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正在高速地大规模建设的建筑绝大部份仍然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为此,国家每年要浪费几亿吨能源。形势已经十分紧迫,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力求使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水平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 三、节能公司的发展良机 我国房屋建筑规模十分巨大,近几年每年建成房屋达16 ~ 20亿平方米,并且高潮还在持续。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武涌说,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则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消耗约8000万度电(大约接近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 祝根立说,从北京锋尚国际公寓、方庄芳古园等节能措施良好的新建项目来看,实施节能65%设计标准以后不会造成建筑造价的大幅度提高。“我们测算过,最多只提高造价的5%左右,关键在于开发商的认识。而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担心节能会影响GDP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我们也计算过,节能产业不但不会影响发展,至少会给当地经济带来0.5%以上的拉动。尤其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前景看好,等于给了许多节能公司--或者说能源服务企业--一个发展良机。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如火如荼,而我国甚至还没有起步。” 涂逢祥说,节能公司的经营方案说起来非常简单。假如某座建筑一年能源耗费1000万元,通过与节能公司签订协议,节能公司对此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如果只花600万元就达到甚至超过原来的舒适标准,那么节余出来的400万元,就可以通过两家协商,其中一部分为节能公司的利润,另外一部分成为这座建筑业主的利润。这对发展节能产业有好处,对这座楼有好处,对环保也有好处,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节能产业的市场化做得远远不够。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认为,其实无论对于新建建筑还是旧建筑的改造,政府的监管可以变得很简便。市场经济有办法促动很多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后,成立建筑节能监理公司,成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公司,成立节能产品制造和流通公司,都是很有前途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