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京城建材市场重新洗牌

2008-1-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43| 评论: 0

简介:近两年,建材城开的多,转型、倒闭的也多。尤其是被业内称之为建材市场洗牌年的2003年,京城许多上万平方米的建材城纷纷落马。对此,有人感叹建材商业地产已前途渺茫,但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品牌建材仍在京城跑马占 ...
近两年,建材城开的多,转型、倒闭的也多。尤其是被业内称之为建材市场洗牌年的2003年,京城许多上万平方米的建材城纷纷落马。对此,有人感叹建材商业地产已前途渺茫,但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品牌建材仍在京城跑马占地,有的规模甚至超过200万平方米。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为什么同一类商业地产的开发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今年建材城流行“易容”术

近日,由蓝景丽家六里桥家居建材城转型后的东方隆昌服装城已对外开业,易初莲花购物中心也正在装修准备开业,这标志着原六里桥标志性建筑物蓝景丽家已被彻底“易容”。

据了解,自2002年5万平方米蓝景丽家六里桥家居建材城开业后,经营一直不景气,店内销售人员常常比顾客还多。今年迫于经营的压力,他们先是将一层部分店面租给国美电器,之后又开始寻觅别的下家。今年年初,蓝景丽家先后与东方隆昌服装城及易初莲花购物中心签订租赁协议,正式将建材城的一部分店面让位于新下家。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仅只限于蓝景丽家。京城许多有名的建材市场如亮都家居、东方美都、名流家居、天为丽泽、恋日家居和环四环家居城等今年都以不同的方式关门或者转业,其命运与蓝景丽家殊途同归。据北京市商委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目前北京市的家具建材城中,勉强保本和亏损的占2/3,也就是说只有1/3的建材城赚钱。

开发商自己运营风险大

据相关数据表明,北京建材市场的面积已达200万平方米,超过了百货商场的经营面积,而且每年还以20%的速度增长。建材市场这种急剧扩张的态势一方面为建材商业地产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但也加剧了竞争,使建材商用物业陷入恶性循环中。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大部分建材市场建在城乡结合部,地价相对较低,而且建筑多为简易房,投资成本也较低。只要报批规划,只需两三千万元就可能建一个建材市常这种商业地产的低门槛准入,导致一些开发企业自己也能拿地做建材商业地产开发,进而从事经营,蓝景丽家就是一个例子。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即是商业地产开发商,又是经营商的甲方来说,由于对建材市场不够熟悉,经营经验有限,所以很难运营成功。易铺网CEO、东方赛睿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认为,家居建材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长,业态较成熟,因此导致其升值空间较小,投资潜力低,风险也相对较大。而商业与商业地产开发是两门课程,同时把两门课都做好并不容易。因此,他建议商业地产开发与商业运营分开。

事实上,目前生意较红火的建材城大都是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分开,比如居然之家、爱家家居、东方家园等已在北京展开了圈地扩张竞赛,与众多门庭冷落的建材城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一些国外品牌,如英国的百安居现已登陆北京四季青,德国欧倍德也即将落户马连道。而这些洋品牌无一不是开发与运营分开。

盲目跟风后续资金难保证

对于开发商来说,开发建材城之前对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很必要的。由于早期建材市场利润空间大,建材城赚钱很容易,于是很快就有开发商跟风盲目圈地,使得同等档次、相同经营内容和相似经营方式的建材城重复出现,加剧了低端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最后出现“大投入才能有产出”的局面,这是导致许多建材市场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不得不“变脸改姓”的重要原因。

目前倒闭或者转型的建材城多是在近一两年内开张的。据陈建民介绍,在建材行业,进入者一般应有一到两年的培植期。其间,招商、提高市场知名度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流做支撑。但一些建材市场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上,以缺乏资金支撑后期的商业运作,最后只能面临市场的重新定位。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