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出口增长过快未必是好事
据悉,今年1~7月份,中国瓷砖出口量已超过1亿平方米,创汇2. 5亿美元。广东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量占了全国的60%以上,光二季度建筑陶瓷的出口量就达到347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33.64%,出口金额91 67万美元,增长41.66%。近日,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顾问梁满杰表示,预计今年佛山陶瓷的出口量将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 不过面对如此大的增幅,也有一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中国陶瓷出口增长太快对中国陶瓷出口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增长太快,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抑制陶瓷出口价格的增长。 出口量大但利润低 近年来,由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花色品种逐年增加,加上出口价格的相对优势,出口量连续几年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增幅每年都在50%以上。从出口额来看,卫生陶瓷、釉面砖和地砖基本上三分天下。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已拥有不同品种和装饰效果的国内建筑陶瓷砖2000多种,有的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卫生陶瓷方面也开发出造型各异的中高档虹吸喷射式、直冲式、分体和连体或节水型坐便器3 00多个品种,并且在产品结构、造型设计、釉面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出口量虽大,利润却不高。据统计,中国建筑陶瓷的年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5%;中国卫生陶瓷的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20%以上,但其出口量不足2%。而建筑卫生陶瓷强国意大利的年产量约为我国的20%,但其出口量却达到50%以上。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仅为意大利产品的1/10左右。 高利润业务在跨国公司手里 今年8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报纸《华尔街日报》撰文认为,中国产品“冲击”的只是国外“低端产品”市场,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比较低,在中外贸易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国外的跨国公司。例如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虽然产地在中国,可设计、品牌、销售和市场等高利润业务始终牢牢控制在美国跨国公司手里。 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一部分企业急于扩大出口寻求发展,但由于无力以自有品牌出口,企业只能以“贴牌”的形式曲线出口,赚取微薄的利润。而在出口方面又往往是一窝蜂,哪里热闹往哪里挤,个别企业甚至不计生产成本,只要能出口,就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最终引发了价格大战,使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遭遇重创。面对我国陶瓷行业出口的快速增长,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顾问梁满杰只保持谨慎的乐观。他指出,佛山陶瓷的出口增长主要是靠压低价格这个手段实现的,因此出口量虽大,但利润并不高;佛山陶瓷乃至中国陶瓷,给外国客商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大路货而非高档货。 针对陶瓷行业的价格战,某些业内人士表示了深深地担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不能再掉入日用陶瓷出口的结局:被人堆放在露天仓库,风吹雨淋、尘埃累累,出售于地摊,任人挑拣,价格低廉,惨不忍睹。如果建筑卫生陶瓷以低价长期出口,将会对以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之路产生重大的危害。 创品牌才是发展之路 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认为,由于中国产品逐渐走向海外市场,其产品特别是抛光砖占了绝对的价格优势,这使国外的一些企业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出口是我们以后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但我们不应该把价格战打到国外去,与其遭遇人家反倾销,还不如自己有所作为。我们应该打造国际品牌,在国外建立中国的品牌形象,让国外的市场也能认识我们,不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据了解,全国陶业已形成“四分天下”之势,其中华南以鹰牌、东鹏、蒙娜丽莎、新中源为主,华东以斯米克、亚细亚、冠军、诺贝尔等为主,四川夹江以及山东淄博也同样具备几个有一定个性的区域品牌。而佛山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和装备产区,在9月初公布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名牌有10个,而佛山陶瓷就占了7个,其规模及发展均呈良好态势发展。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各企业、各品牌各自为政,产品质量档次参差不齐的局面相当严重。既浪费了产业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行业内耗,为佛山陶瓷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增强品牌竞争力,“佛山陶瓷”品牌化工程也于近日启动,“佛山陶瓷”品牌的商标、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等三个方面内容也同时面世。 深圳奇百陶瓷有限公司深圳区域营销总经理蔡远洪表示,从简单地做产品,到系统地做品牌,是陶瓷企业走向规范、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不少企业出于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的非理性心态,必将使品牌经营之路偏离方向。如果没有一定的品牌地位,国内产品走出国门后一样会遭遇不理想的价格,弄不好甚至被沦为“地摊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