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最热的新闻:“水泥涨疯了”
最近工地上最热的新闻恐怕就是“水泥涨疯了”。同往年惯例一样, 7月底8月初,华东地区的水泥开始涨价,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的涨势简直像洪水一样凶猛。从记者拿到的资料显示,6月10日到7月5日,水泥价格仅仅涨了5元,还停留在310元/吨,但是从8月1日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上涨了6次,目前价格已经到了450元/吨,累计涨幅将近50%。随着价格疯涨,水泥也越来越抢手,各地的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普遍反映,水泥有钱也买不到了。如此涨法,真是把个建筑行业搅出了三尺大浪。 涨价伤了谁的筋骨? 丁先生是某大项目工地的材料科长,他的工地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水泥一涨价,工地乱了套。老丁说,目前每立方米混凝土的价格已经从 280元涨到360元。由于和业主签定的是包死价合同,差价只好自己吃进。更让老丁窝火的是,价格上涨了却不能保证供货。他说:“混凝土搅拌站现在简直就是爷爷。要货只能先付钱预约,而且预约了还不一定能拿到货。”现在工地的工期已经拖下了好多天,塔吊、电梯等大设备的租金可不便宜,还要支付工人停工损失,老丁的帐面上每天要损失4万元。这还没算上支付给业主的滞纳金呢。老丁说:这笔帐搅拌站赔是不赔? 但是搅拌站也很无奈。石总的搅拌站在上海地区也算大的了,但面对涨价也是苦不堪言。水泥涨价,混凝土的成本水涨船高。但和工地有合同束缚,不能随便涨价,所以现在,水泥价涨了50%,混凝土只涨了 23%。他们现在每生产一立方水泥就要损失20元,每天就有将近2万元扔进水里。最令石总不满的是,水泥企业现在一个个牛气冲天,一纸通知说涨就涨,但在紧缺时,这口气只好咽下。石总盼望政府出台措施限制一下涨价。“不然的话,”他说,“真像传说一样涨到年底,我们大部分同行就要倒闭了。” 可是水泥厂呢?项先生是华东地区一个知名水泥生产企业的销售负责人,他明显感到了压力。但他说,水泥涨价是因为原材料在涨。以熟料来说,价格从200元/吨到400元/吨,涨了一倍,加上石膏、煤炭、石灰石等都在涨价,因此水泥厂的利润并没有提高多少,而且原材料也紧俏得很。单是原材料的压力就够他受的。另外,项先生说,他的水泥厂还面临着客户要货的压力,别看现在价钱飞涨,水泥还是定单不断,近3个月厂里的产能已经不敷供应。“所以,”项先生说,“我们涨价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供不应求是涨价关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泥这样的涨法?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产能跟不上需求。从今年起,立窑水泥正式被踢出建筑市场,一些小厂纷纷倒闭,市场上的水泥总产量立刻减少了将近一半;而前一段时间,水泥生产大省--浙江的电力供应也跟不上去,部分地区被迫限电,浙江的水泥厂因此产量下降;此外,北方省份的水泥都被北京奥运建设“包圆”了。与此同时,由于非典疫情停工的工地现正抓紧赶工;受世博会的拉动,华东地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加上秋天本来就是施工的高潮期……一边是不足的产能,另一边却是喂不饱的需求,水泥也就只好随行就市了。 涨价所暴露出的 此次涨价是一面镜子,施工企业风险意识差的弱点再一次暴露出来。其实,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很平常的事。关键在于企业是不是有完备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但是看来无论建筑企业也好,搅拌站也好,都缺乏这种机制。他们签定的合同都是包死的合同,使他们在遇到市场风险时根本无力抵抗;而他们的管理层平时也没有积极地寻找更多的原材料供应商,风险来临也只能是惊慌失措。 清单报价尴尬不已很不巧,10月1日刚刚实行的清单报价法,就遇上原材料上涨(不仅水泥在涨价,钢材等材料也在涨价)这档子事,导致其推行的阻力骤增。这是因为前期按照清单报价进行投标的工程,施工企业的报价是根据当时的价格预算的,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原材料涨势会如此凶猛。当时的预算不仅不能给工程带来利润,很可能亏本。按照老丁的估计,此次材料上涨已经让工程的成本提高了7-8%,但是一个工程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2%。就是说如果价格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一个1000万的工程做下来,施工企业不但拿不到一分钱,反而至少要倒贴60万。当初清单报价过于细致的成本估算现在成了施工企业的催命符。 许多施工企业不得不被动地向开发商请求追加投资,但是结果可想而知。而为了避免损失,一些正在投标的企业又重拾以前的浮动报价方式,这实际上使清单报价在全国的推行困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