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板材业何去何从?
林木产品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紧缺商品,也是国际市场的紧缺商品。随着对森林生态价值的关注,许多国家早已开始限制木材出口。我国本身就是缺林少材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日益增多,木材供应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近年来,随着国内木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木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预计今年我国的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3000万立方米,而到2010年,我国木材的供需缺口将达到3500万立方米左右。我国于1998年起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木才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既解决生态问题、又兼顾企业利益,并且盘活整条产业链,这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要实现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这样的宏伟目标,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发动植树造林,只有责任没有利益也不可能实现长久的良性循环,只有农工商协同发展的模式,才能显示了“产业链经济”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拉动效应。 也许正是看到了以木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林业发展的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8月,国家林业局宣布,全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正式实施。规划范围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18个省(自治区)886个县(市、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通过新造林地和改造低产林,形成总规模2亿亩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提供国内生产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利用,使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 2003年8月28日我国第一条2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引进生产线在江苏省丹阳市竣工投产。该生产线利用速生丰产木材生产超薄型中、高密度纤维板,采用连续压机生产大幅面产品,产品质量高、板面平整度好、市场适应性好,该生产线的投产将大大改善我国高档中高密度人造板及高档复合装饰材料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它的投产标志着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据悉,中密度纤维板属于技术密集型木业产品,生产线的规模对于投入产出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平均生产规模大约为10万立方米,而我国现有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平均规模仅为3.4万立方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在规模方面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由此造成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原材料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下。此外,产品结构不合理也一直是制约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我国,耗用大径级木材的胶合板产量占人造板总产量的一半,而以次、小薪材,枝桠材,小径木等为原料的中密度纤维板总产量不到人造板总产量的半数。同时,我国人造板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品种单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高标准用途的需要。比如,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人造板产品约半数用于建筑业,而我国目前中密度和刨花板产品80%用于家具制造业。中国人造板必须能像大亚一样,上规模、提高技术含量方能变阵求存。在这条生产线的背后,带动的是一条农工商协同发展的产业链,除需求的杠杆促使人们大量种植速生林木外,大亚木业“以林养林”,已开始在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山东等地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在当地农村设立了资源保障中心,为农户提供树苗、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经营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林业与木材综合利用走上良性循环。 当农业、工业、商业形成了林业与木材综合利用的产业体系之后,它所带来的效益并不仅仅是农民和企业的收入那么简单,当产业体系进入良性循环后,他的背后还埋藏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转变,由只产不种到以林养林,通过集约经营,用较少的林业用地和较短的经营周期,产出较多的木材,并为其他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这确实是其他木业企业应该仔细考虑与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