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陶产业高速发展呼唤陶业发展的理性时代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陶瓷的节日,继2003中国陶瓷卫浴进出口交易会和2003中国(石湾)传统陶艺节成功举办之后,为海内外瞩目的“第十七届国际陶瓷工业展会”又即将在11月4日举行。我们预祝盛会圆满成功。 会展既是对本行业实力的一次展示,同时也是对本行业发展现状的一次检视。中国现代建陶产业经过上个世纪最后近2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蕴涵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但行业整体效益却越来越低。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以来每年接近20%的增长,特别近年来又出现了上线高潮,每年要上200条线左右。“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行业供大于求,部分企业以超低价运作,引发行业恶性竞争,整体效益下滑;二是出口快速增长,但利润率偏低。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使扩大出口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但由于无力以自有品牌出口,企业只能以“贴牌”的形式曲线出口,赚取微薄的利润;三是表面上新产品、新设计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创新能力极其匮乏。中国建陶企业新产品、新设计的推出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我们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充其量还只是一个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四是投资者自身在投资上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但其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却体现出非理性的一面。近年来,佛山产区陶瓷生产基地从人口密集区整体转移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清洁生产”这一由转移引出的深层次问题却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人会否定,转移出去的工厂会继续制造污染,但同样很少人否定,“转移”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清洁生产”问题说到底是成本问题和对企业员工以及周围居住百姓的人文关怀问题,企业如果只见“成本”,不见“人文”,就可能不但不投资防污设备,还可能拆除进口设备中的防污配套设备,或者在政府干预或舆论压力下以转移作为最后的交代。 事实上,不仅仅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的增长体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当前建陶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是非理性发展造成的。大跃进式的上线,超低价竞争,超规模经营,无节制的模仿,盲目的跟风,拔苗助长式的品牌战略等等,都是经营者的非理性表现。 也许有人会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企业就是在无理性的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确实,市场竞争必须遵循丛林法则,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中国陶企面临的已经是全球市场一体化的竞争。意大利企业家一方面可以高出中国产品30倍的价格出口,但他们同时对中国员工长期在“不清洁”的车间工作而不投诉老板的事表示不理解——但谁又能否定,他们的“高价格”与“不理解”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在国内市场,华东台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气魄祭出“减产保价”这一重武器,而众所周知,台资企业要维护的高价格通常是内地企业的两倍以上。 确实,从性价比上看,中国内地企业被欧洲企业和台资企业长期压抑,极端不合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确实该反思一下我们在做企业方面综合素质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