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率与竞争力
简介: 国内建陶企业长期致力于规模扩张之路,把做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先做大再做强,走“小→大→强”之路,这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观点;而以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广东唯美为代表的另一种观 ...
国内建陶企业长期致力于规模扩张之路,把做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先做大再做强,走“小→大→强”之路,这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观点;而以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广东唯美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企业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走“强→大”之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点都有成功案例为佐证,本文暂不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的优劣,而是探讨规模之于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最优。这涉及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规模发展模式。回顾国内建陶工业的发展历程,几乎无一例外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分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内涵式扩张。通过企业的自身积累,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主要途径是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规模的扩张。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国内建陶知名企业四川白塔,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个案。 四川白塔始建于1980年,当时年产釉面砖12万平方米,该企业从1987年开始,走上了长达13年的技改扩张路子。 1987-1989年,扩建煤烧辊道窑,釉面砖年产量达30万平方米。 1990-1991年,投资288万元,兴建3条辊道窑和2条推板窑,年产量增加60万平方米。 1992-1993年,投资5000万元,全线引进意大利年产70万平方米耐磨资质砖生产线;兴建8条煤烧辊道窑,年产量达180万平方米。 1994年,投资800万元,引进意大利抛光砖生产线,对瓷质砖进行深加工,生产抛光砖。 1995年,投资50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100万平方米高档内墙砖生产线。 1996年,投资5000万元,兴建年产400万平方米仿花岗石大板资质砖生产线。 1997年,投资2800万元,引进意大利2台新型的大型摆动式抛光机组,生产各种大规格的抛光砖。 1998年,投资490万元,扩建200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投资1800万元,新建年产200万平方米高档外墙砖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新建年产400万平方米高档内墙砖生产线。 1999-2000年,投资6800万元,新建年产450万平方米全颗粒图案花岗石砖生产线。四川白塔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滚动发展,壮大规模,到目前白塔的年建筑陶瓷砖年生产能力高达3500万平方米。 (二)外延式扩张。这是一种主要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低成本扩张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异地办厂等形式做大企业,在建陶业内最成功的个案就是广东新中源陶瓷公司。 广东新中源在南庄通过兼并收购其他陶瓷厂而迅速做大,随后大手笔对外投资,一跃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陶瓷厂,年生产能力上亿平方米。 目前,新中源集团已在广东三水、广东南海的南庄和小塘、广东河源、广东顺德、广东清远、四川夹江等地建成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广东新中源通过不断的兼并扩张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以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卓越的价格性能比、广泛而通畅的销售网络以及惊人的发展速度,使新中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集团。 从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靠内涵式扩张的四川白塔由小变大用了20年的时间;而靠外延式扩张的广东新中源由小到大只用了7年的时间。 尤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低成本扩张无疑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式,是快速做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对于建陶企业而言,并无明确的划分标准,但可以这样粗略的划分,划分为四个等次。如图表一: 规模 超大规模 大规模 中型规模 小规模 标准 3000万平方米 1000-3000万平方米 500-1000万平方米 500万平方米以下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可以为国内建陶企业做一个粗略的划分。 1、超大规模企业。对整个国内建陶企业而言,能够进入这个档次的企业不多,目前整个建陶行业大致有几家,如广东新中源、广东新明珠、广东能强、四川白塔等,这类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内属个别现象。 2、大规模企业。目前这类企业主导着行业的发展,是行业内的主流企业,这类企业大致有几十家,如广东东鹏、鹰牌、樵东、新明珠、唯美、嘉俊、蒙娜丽莎、建辉等等。这类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有的比例很小,在10%以内。 3、中型规模企业。这类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有较大比例,这类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有相当的发展潜力。这类规模的企业占有的比例大致在20-30%。 4、小规模企业。这类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占有很大比例,点多面广,在各大产瓷区和非规模产地,均大量存在。据粗略估计,这类企业占整个行业的60-70%。 从以上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陶企业规模普遍不经济。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点多面广的存在着,加上各方面的制约,不仅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且还浪费宝贵的资源,并大量的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二,单个建陶企业的最佳规模大致为1500万平方米。对于单个建陶企业和建陶集团企业(这里所说的集团企业不指集团本身,而指其能独立运作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对于这个规模,其上下临界点为2000万平方米和500万平方米。如果规模低于500万平方米,则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体现不出正常的企业效益;如果企业规模高于2000万平方米,则因管理成本过高,管理难度加大,管理跟不上等原因而使效益流失。 第三,建陶行业的并购时代来临。业内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单一,质量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建陶业内企业年产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以行业年产量25亿平方米计算,则仅有250家企业,以每个企业年产500万平方米计算,行业内也只存500家企业,扶优存强,淘汰弱小,这对净化整个市场环境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国内建陶企业目前尚存1000多家,如此众多的厂家存在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从现在的市场环境看,可以肯定的讲,建陶行业的并购时代已经来临,把握住了机会,就能进一步做大;否则便会被淘汰出局。 做大做强企业的途径很多,在国内建陶企业的并购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建陶企业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低成本做大做强企业。一是利用各地企业改制的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当地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重组工作,这是一个投资省、见效快、得到政府资源多的扩张路子。例如四川威远白塔集团公司于2002年7月底开始转制,当地政府鼓励其他企业参与白塔集团的改制工作,作为落户威远白塔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的外资企业——朝阳陶瓷公司,就积极参与到白塔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工作,一方面帮助当地政府完成了对白塔集团公司的改制工作,一方面也使朝阳陶瓷公司得到当地政府更加有力的支持,因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这是陶瓷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外兼并扩张快速做大企业,业界的广东新中源公司主要就是通过这种资本运营的方式,把企业做成了业内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三是输出品牌和管理,低成本扩张。有别于输出资本,输出品牌在国内陶瓷行业才刚刚起步。我国家电业的海尔,就是对外扩张输出品牌和管理的典范,用品牌去收购一个企业,用企业文化去改造一个企业,用优秀的管理去拯救一个企业而大获成功。陶瓷业内也有品牌运作的实践者,“白塔牌”作为四川省瓷砖类著名商标,就通过品牌输出的方式,输出品牌而救活一家卫生陶瓷生产企业,也使该品牌成功涉足卫陶这一新领域,品牌运营也成为陶瓷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新课题。 二、规模与效益和竞争力的关系 从规模经济看,企业要取得效益,就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同样企业规模越大,其市场竞争力也越强。这种“规模发展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付诸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发展企业规模,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最佳规模状态,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发挥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下面是某建陶厂十余年的主要指标统计。(见图表二) 年份/指标 产量万万平方米 现价总产值万元 销售收入 利税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所有者权益万元 1990 69.38 1164.8 1189.2 271.5 413.6 97.04 1991 108.7 1722.4 1747.1 385.1 1612.2 211.2 1992 147.3 2472.8 2299.2 423.1 1628.2 377.2 1993 201.95 4341.7 3939.8 742.6 11686.3 5090.5 1994 305.45 7775.7 7438.2 410.8 12527.8 6341.2 1995 405.20 10416.5 8078.9 726.9 13819.7 6116.6 1996 556.05 11348.8 10474.8 958.8 14944 8545.2 1997 758.97 16824.3 14042.8 1961.6 42725.9 25866.9 1998 913 20058.9 17028.5 2202.7 43153.5 26691.3 1999 1092 20349.9 22425.7 2513.5 44491.9 24876.5 2000 1533 30006.9 23096.4 1522.8 48642.4 25307.6 2001 2012 38814.8 32976.6 2345 49353 29137.4 从表二(静态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效益的增长。规模的高速增长却未呈现出效益的同步增长,因此规模过大或过小不是利润的最佳增长点。 第二,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看出,其市场销量随产量的迅速增长而大幅增长;但同样其库存却越来越大,占用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稍有不慎,便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严重局面。因此规模真正体现竞争力还在于其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 编者按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建陶工业取得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建陶产区利用外资、合资经营、设备租赁、补偿贸易等多种形式的技术设备引进,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力争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中小型企业也纷纷筹建新厂,乡镇集体企业异军突起,许多合资、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齐头并进,在四个方面取得重大发展。一是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从生产布局看,我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产业群和产业基地,从“三山鼎立”到“三山一海夹两江”,即“三山”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博山,“一海”指上海及周边江浙地区,“两江”指福建晋江和四川夹江;再到全国八大产瓷区和十大陶瓷生产名镇,陶瓷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二是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档次提高。建筑陶瓷花色品种繁多,已拥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功能、不同装饰效果的建筑陶瓷砖数以万种。三是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使装备水平处于世界较先进行列。四是从整个建陶行业的产值看,年产值达数百亿元,加上为之配套的相关行业,年产值上千亿元。 我国建陶工业从发展阶段上看,已经走完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几大转变,即技术装备由引进为主国内配套化向国产化为主引进配套化转变,生产工艺技术由经验型向现代化工艺技术转变;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产品市场由国内为绝对主体向国际市场开拓转变;产品品种由单调落后向多样化、配套化、时尚化和艺术化转变;企业发展由粗放式经营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入和使用转变;企业所有制由公有制为主体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方向转变,所有这些表明,我国的建陶工业从整体上看由小变大。现在正朝着由大变强的目标前进。但在这一进程中,我国建陶工业面临的困难也较为明显,如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和建设,不看市场需求而盲目上马,形成臃肿局面;产品市场以国内需求为绝对主导,过于偏重国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所占份额和比重过小,并且国内市场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比比皆是;国内建陶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产品换代不快,产品档次低,品牌不响,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到建陶工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建陶工业的发展态势看,已由过去的强势发展进入到以结构调整为主的调整阶段,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充满了变数。如何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把握发展机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为建陶工业内每个企业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从规模、价格与市场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建陶工业由大变强的途径。从本期起,《行业探讨》栏目将以连载的形式向读者作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