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营销五大禁忌
陶瓷营销,作为陶瓷企业生产经营的龙头,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也已开始与国际接轨了。但在逐步融入并角逐国际市尝力求开创有特色的陶瓷营销之时,却常常掺杂着一些不应有的杂音,阻碍了我国陶瓷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陶瓷企业及品牌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损失,还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使陶瓷企业得不偿失,步入营销成本巨大却收效甚微的营销怪圈。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陶瓷企业要树立正确、健康的全球化营销观念,并认真实践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战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品牌的成长、利润的增长。以下列举陶瓷营销中的十项禁忌,愿与陶瓷企业及相关人士共勉:一忌盲目布点。目前的陶瓷营销,不管是设立品牌专卖店,还是走进建材连锁超市设立营销专柜,或是设立地区总代理、总经销,广布营销网点、广建营销终端仍是陶瓷企业采取的主要营销方式之一。网点既是陶瓷企业感知市场最前沿的触角,也是目前陶瓷企业主要采取的产品营销方式之一。因此,遍布机构、广设网点与营销终端一直是陶瓷企业矢志不渝的热衷追求,并以广布网点作为炫耀的资本。但在设立营销网点时,切忌盲目,要针对自己产品的特色、价位、品牌、目标消费者及目标市场定位等具体情况而定。产品定位高档、价位较高,则可集中在大中城市或中心城市设立网点或营销终端,产品定位低档、售价偏低,则以中小城市及广大村镇作为营销网点的主攻区域。不知自己一顿吃几碗干饭却一味贪大求全广布网点,劳民伤财蚀本自不必说,既使成就营销网点数量的吉尼斯纪录,也未必会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与收获。 二忌盲从市常由于消费周期有快有慢,由此导致了市场需求温度的时冷时热,有营销旺季和淡季之分。“冷”不可能一贯,“热”也不会始终。然而,有的陶瓷企业却不十分清楚这些市场经济哲理,往往市场一“热”便开足马力生产,不惜加班加点连轴转,产品的余温还未消退,市场便匆忙进入“淡季”。此时面对堆积如山的产品真是欲哭无泪,只好停产又降价,用低价甚至“超低价”倾销,结果让市场牵着走,没有把握丝毫主动权,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市场,不仅企业亏本,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品牌的长期建设,且遗祸无穷。为此,陶瓷企业应掌握市嘲冷与热”之规律,把握市场脉搏,旺季做促销,淡季做品牌,巧妙运用冷与热的有机结合与相互转换,使企业摆脱被动,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三忌巧取骗售。陶瓷营销中,最大的禁忌莫过于“骗售”了,它的核心是以假冒伪劣之产品为内容,用花言巧语之手段招徕顾客,玩弄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目前的陶瓷市场上,产品李鬼有之,品牌李鬼有之,甚至假冒某某知名大企业的经销商李鬼亦有之。虽然“厚黑”之术已成为过街老鼠,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进行“骗售”。由于人们对陶瓷产品接触程度有限,因而对其质量的鉴别、技术的先进性及铺贴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这就为假冒产品的流行及“骗售”之术的生存提供了可能。但随着人们对陶瓷产品相关知识了解的不断加深,以及市场规范整顿打击力度的加大,用“骗售”方式进行营销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了。 四忌固步自封。市场供需之间存在着“多变性、互补性和渐进性”三大特点,供需间“供与求”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供需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就如同“在当今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一样。因此,陶瓷产品的滞销与旺销是很正常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应以平常心待之、处之,绝不能旺销时欢天喜地,放松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降低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标准的控制,忽视对企业及品牌形象的宣传与展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高枕无忧的姿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产品畅销时更需要居安思危,更要有危机感,这样才能使企业及品牌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否则一旦产品滞销便“饥不择食”,限产停产,降价打折,带给企业的将是无尽的痛和终生的憾事。 五忌一锤买卖。在陶瓷营销中,由于陶瓷产品大多为一次性产品,即进行铺贴或安装后就无法更换了,因而为一锤子买卖埋下了祸种。其实这是商家之大忌。许多陶瓷生产企业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价格、品牌、信誉等要素的“第一次竞争”,却往往忽略或忽视送货、服务、咨询、维护等要素组成的“第二次竞争”。殊不知,以服务为首的“第二次竞争”却往往是企业取得产品最佳附加值的手段。如服务优秀,赢得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巩固了现有消费者,培养了潜在消费者,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了企业及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如产品咨询,不仅使消费者掌握了一定的陶瓷产品相关知识,更潜移默化地使消费者对陶瓷品牌增加了感性认识,加速了由潜在消费者向现有消费者转化的进程,对企业、产品、品牌带来的现实及长远利益都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