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应变能力的“非典”测试
几个月来,裹挟着巨大灾难的SARS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生活的同时,也在考量整个社会应对、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建筑业同样面临着这种考量———尽管我们痛恨这种方式由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非典”问题经过将近半年的衍发,最终成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严重社会事件。最近以来,特别是 4月20日以来,建筑业与社会各界一样,在应对这一突发事件时,可以说已是全力以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感受到的建筑业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究竟如何? 据分析,建筑业应对非典危机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急履行社会职能。在这一点上建筑行业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有些媒体甚至称之为“非典速度”。在已经完成或计划建造防非典建筑设施的城市,所有承担施工任务的企业几乎都拿出了超常的速度或计划。 二是为阻断传染渠道,配合整个社会开展了以减少人员流动,作好工地以及从业人员自身防范为重点的应急工作。建筑业在这方面调度的临时措施和管理方法也是严厉、有效并受到社会肯定的。比如“拉网式”排查以及郑州、武汉、盐城等地对全市建筑工地实行的封闭管理;绝大多数城市已经确立的“谁用工、谁负责”的责任原则;各施工现场建立的防疫消毒、流动人员登记、健康查询、疫情报告等制度;在深圳等地,政府还要求企业签订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责任承诺书,并与企业的资质升降挂钩。 建筑业的这两项“急就章”,为整个社会阻击“非典”蔓延,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应该隐讳的是:这场阻击战实际上同时也暴露出建筑业在应对突发性危机的不少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缺少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据一些专家介绍,突发事件虽然有其不确定性,但在发达国家,不但国家设有法定的危机处置机制,甚至一些行业、企业都有也有自己的一套危机处理机制。建筑业作为发生突发事件概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则更是如此。但反观我们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实施的应急措施几乎都是临时的。难怪有人评论说,在此之前我们对突发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设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与国际同业间的差距。 ———早已存在的民工管理问题阻碍了应急效能的发挥。根据规定,这场阻击战中许多应急措施是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但据报道,在有些工地却发生了因为“人头数不准”而使这个要求无法准确落实。这种情况早已有之,两年前南方某工地在出现坍塌险情后就发生过无人知道死者姓名的情况。值得重视的是,上述情况还不能用“个别”以蔽之,实际原因除了对民工管理的松懈外,与过于泛滥的违法转包、挂靠有着密切的关系。 ———绝大多数企业缺少在自己管理范围内实施突发事件处理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政府管理部门的指令,程式化地应对危机。还有少部分企业即使接到指令后仍然“折扣”执行,甚至不执行。比如不久前沈阳市建委专项检查中就有11家施工单位因此被当场责令停工。 ———在危机的信息处理上,建筑业值得记取非典的教训。比如对建筑工地发生的伤亡事故,特别是死亡较多的特大事故,很多地方或企业至今习惯于瞒报、少报,理由是为了大局或社会稳定。实际上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这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突发事件的手段。 应该看到,建筑业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工作范围、条件、环境等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不可预知性和特殊性,发生或遭遇危机事件的概率相对某些经济领域毫无疑问要高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典危机虽然决不是一件好事,但也为建筑业建立危机防范机制提供一种契机。至少强化了人们对应对危机的认识。 因此有专家建议,通过这次特殊的应变能力“测试”,对已经被证明有效,且具有较强共通性的措施,应该用制度、法规甚至是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在整个行业建立和健全应变各种危机事件的处置原则和办法。对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由建筑市场和行业管理的欠缺引发出来的问题,应该运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加快完善和解决。在全社会危机管理意识得到强化的同时,建筑业更应该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行业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特别应当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尽快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比如预警机制,可以提前识别危机,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后果进行事先估计,做好应急认识和准备;快速反应机制,增强管理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制订预案,协同各方面及时果断处理突发性事件,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信息披露机制,完善行业各种信息的披露制度等等。 建筑业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的行业,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对于此次“非典”疫情,如果处理得好,就会从中发展出一套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应对机制。有了这样的良性机制,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就会走得越来越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