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关注特钢行业结构调整
简介:近日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胡名洋就特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讲话: 希望有关各方都来关心特钢,了解特钢,为特钢的出路出谋划策。 我国特钢现状不容乐观,要从维护产业安全的高度认真关注特钢行业。 ...
近日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胡名洋就特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讲话: 希望有关各方都来关心特钢,了解特钢,为特钢的出路出谋划策。 我国特钢现状不容乐观,要从维护产业安全的高度认真关注特钢行业。 纵观世界钢铁业发展历程,一些钢铁大国,如美国、前苏联等,在钢产量达到一 定规模后,通过结构调整、企业重组、产业集中、产品优化,来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 ,共同点是优、特钢和合金钢比重上升。虽然这些国家钢铁工业的规模不再扩张,但 钢铁工业的实力却在增强。这说明优、特钢和合金钢的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 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准。 相比而言,我国特钢行业现状不容乐观。2002年,虽然全国钢铁行业产销两 旺,特别是普钢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利润增长较大,但以生产棒线材为主的特钢企业 仍然处境艰难: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行业大幅盈利,特钢材价格却相当低,甚 至出现特钢产品价格与普钢产品价格倒挂现象,特钢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200 2年,特钢产品销售成本上升15%,相当多的特钢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2002 年有5家特钢企业共计亏损3.7亿元,其它特钢企业微利)状态。所以,现在不但 要“认真研究我国需要多少钢”、“我国钢材消费知多少”,还要认真研究我国特钢 行业发展的症结何在?要从维护产业安全的高度认真关注特钢行业。 我国特钢行业发展症结何在? 2002年,全国钢产量1.82亿吨,特殊钢产量2000万吨,其中优钢1 370万吨,合金钢660万吨,特殊钢材2100万吨,优材1300万吨,合金 钢材780万吨。 我国特殊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8%~12%,其中合金钢为3%~5% ;特殊钢钢材产量占全国钢材产量的比重约为7%~8%,合金钢材为4%。国外特 殊钢(不含一般碳结钢)占钢总产量的比重为15%~19%,其中瑞典29%、日 本19%、德国18%、意大利18%、法国17%、奥地利16%、美国11%( 1991~1998年平均水平)。合金钢约占8%~10%。 目前,中国特殊钢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有70%~80%是一般优质碳结钢和 合结钢,而日本只占39%。国内主要是型材、棒线材,占69%;而日本则占52 %。国内棒线材结构中,棒材占85%,线材占15%;而日本的棒线材结构中,棒 材占60%,线材占40%。 国内特殊钢高附加值的钢材只占8%~12%,说明国内特钢企业主要是生产中 低档特殊钢材,而高附加值的钢材市场满足率不足,每年还要进口一部分高附加值的 钢材。我国目前的特钢产品结构,面对的是一个中低档需求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特 点是专业化强,市场辐射面窄,多品种、小批量。国内特钢企业和普钢大公司及地方 中小钢厂都挤到这一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国内特殊钢产业集中度低,仅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成员中的特殊钢厂就有28家, 年产优、特钢超过百万吨的只有4~5家。其它都是年产20万~60万吨水平。此 外,一些普钢厂也在生产优钢和中、低合金钢,他们用转炉生产,比特钢企业用电炉 生产成本要低。 特殊钢行业的专业化生产,往往受到规模效益的限制而难以展开。目前大多数企 业还是认为钢种齐全,棒、线、管、丝、带都能生产比较安全,尽管各自的市场占有 率不高,但总还有市场。如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国内有十多家特殊钢企业都在 生产,除个别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外,其余特殊钢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由此引 发的是价格竞争,导致钢材低价位运行。 特钢行业中的老特钢企业有大量富余人员难以妥善安置,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 2002年,上述5家亏损企业人均产钢只有23吨/年,最低的仅8.26吨/人 ?年。据对9家老特钢企业统计,到2005年,需减员约10.8万人,需资金2 4.14亿元。为了减员分流,实施再就业,企业将付出改革成本。而富余人员能否 得到妥善安置,是特钢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特殊钢生产的主要原料废钢,由于我国废钢积蓄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加上 普钢大公司及地方中小钢厂大量使用,导致废钢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特殊钢生产成 本。由于用户对特殊钢产品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又加大了特钢企业的质量成本,而对 生态环境的高要求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又增加了特殊钢生产的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 这些都是影响国内特钢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市场有限,面对的又是一个中低档需求、专业化强,辐射面窄,多品种、小 批量,竞争激烈的市场;由于历史原因,自身又有大量富余人员难以妥善安置,劳动 生产率极为低下;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质量成本加大,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增加;专 业化生产难以展开,特钢企业小而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观,为争夺市场占有率,导致 低价无序竞争;特钢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这是我国特钢行业的现状和 症结所在。 我国特钢行业调整并非静悄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对特钢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在债 转股、国债技改贴息、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特钢企业有效支持。企业自身也加 大了改革调整力度,有的破产,有的被兼并,有的强强联合,有的进行跨地区重组, 一些年产百万吨级的大型特钢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特钢企业正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在市场拉动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 下,通过自我调整,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各自的定位: 一是成为生态质量型的特钢精品基地。这类特钢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退有 进,准备让开老路、开辟新路,实施精品战略。这类企业已有一定的实力基础,产品 目标是高附加值特殊钢材,面对入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类企业有技术质量和品 牌优势。 二是成为规模效益型优特钢基地。这类特钢企业以优钢和中、低合金钢为主导, 选择2~3个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品种,形成规模。这类企业有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 率优势。 三是成为普特结合型企业。这类企业原是生产普钢的地方大中型企业,从战略角 度看到优特钢的发展前景,开始着手向优特钢过渡,走普特结合的路子。这类企业有 适应市场和成本优势。 四是专业化型企业。尽管特钢专业化生产存在着与规模效益的矛盾,但有些钢种 如高速工具钢,市场需求规模并不大,2002年全世界生产高速工具钢约23万吨 、材15万吨,国内高速工具钢产量约5万~6万吨、材4万吨。同时,有些生产高 速工具钢的老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又逐步减少或退出这一钢种,这就为有些企业 带来专业化生产机遇。这类企业在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又搞产品延伸,专业化生产与 制品化生产相结合已成为这类企业的优势。 五是多品种小批量特钢厂。这是国内多数特钢厂目前的基本模式,当前处境艰难 的也是这类钢厂。这类企业正在分化,有的已经破产,有的被兼并到大钢铁公司。考 虑到市场对特钢的需求是多品种、小批量,这类企业还有存在的条件,但不宜过多。 这类钢厂是特钢行业调整的难点。 六是依附于大钢铁公司的特钢厂。我国特钢行业经过重组,将逐步形成上述六种 类型的特钢企业。总之,国内特钢企业要研究借鉴国际上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 验,向集团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和联合,企业间优势互补,由过 去的分散的格局,组建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 关注特钢,提升我国钢材价值量。 当前,全球钢材价值量的增长大于钢产量的增长,是全球钢铁工业的基本趋势( 美国不锈钢、工具钢、铬基和镍基钢、电工钢占总钢量2%,价值量占钢总价值量1 2%)。我国钢铁工业要发展,不仅是钢产量要发展,钢材价值量大于钢产量的增长 更重要,必须把钢材价值量提升上去。因此,关注特钢,是提升我国钢材价值量的重 要环节。 关注特钢,关键是提升特钢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这既是我国成为钢铁强国的需 要,也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对特钢今后的发展,建议国家 从战略高度关注以下几点: 1.国家对特钢布局要有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我国主要特钢企业是国有企业, 但又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在调整布局过程中,可能要跨省、市重组,如组建东 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地区特钢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特钢产业集中度 。这就需要国家对特钢布局要有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2.要防止对特钢的无序投资和规模盲目扩张。工业先进国家特殊钢比例一般为 15%~19%,我国钢产量最高是多少?说法不一,假设按2.2亿~2.5亿吨 计算,未来我国特钢产量约3000万~4500万吨,应该说还有增量空间。但这 种增量要有高端、中端、低端控制,高中端特钢要达到70%以上。否则,仍然会出 现一般的、常规的、低端的特殊钢供大于求,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不能满足 需求的局面。 3.我国特殊钢的发展要面向国际市场。有关资料显示,世界特殊钢市场容量随 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各国特殊钢材年出口量约1400多万 吨,说明全世界存在着一个容量较大的特殊钢市场。主要特殊钢生产国家都把眼睛紧 盯上这一市场。以日本为例,2000年,国内特殊钢产量约1800万吨(其中电 炉钢约600万吨),占国内钢产量的17%,特殊材产量1580万吨。通常日本 特殊钢材出口约400万~450万吨,占国内特殊钢材产量21%~31%,占世 界特殊钢市场份额约为30%,居第一位,这就是说,日本特殊钢面对的是一个国际 市场。其它如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英国都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上述6个 国家在国际市场共计占有90%份额。相比之下,我国特殊钢行业基本上面对的是国 内市场,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2%左右,国际市场份额约1.5%,而且出口品种大 多为优质碳钢和合结钢等一般常规用特殊钢材,高合金、高附加值特殊钢品种基本没 有出口,或以制品产品出口,如高速钢制的麻花钻头及轴承出口。因此,面向国际市 场,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特钢发展的希望。国家要特别关注我国特钢企业竞争力的 提高,要有重点地支持先进企业发展高端产品,适度增加中端产品,压缩低端产品, 有侧重地对先进特殊钢企业的改造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先进特殊钢企业先走一步 ,使其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装备真正提升。 4.要规范国内特钢市场,加大钢材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国内相关行业 对特钢高附加值品种虽有需求,但大规模应用的把握性不大,也就是说,特钢高附加 值品种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是有限的,在全国不是百万吨级的需求量,而是十万吨级 、万吨级,甚至千吨级的需求。因此,特钢高附加值品种,还有待国内市场需求的增 加,要提高国内用户对特殊钢的消费水平和档次,提高机械、汽车行业采用特殊钢材 的标准,真正实现以高质量特殊钢材促进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限制低档 特殊钢材的盲目扩张。 5.解决废钢短缺问题。废钢抵扣税率变化和电费过高,是目前威胁特钢生存的 当务之急的难题。废钢是特钢企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占电炉钢成本55%。2001 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有关财税文件,废钢抵扣税率发生变化,抵扣进项税率由17 %改为10%,造成特钢企业税赋增加,成本上升,使已经很困难的特钢企业“雪上 加霜”。同时,又引发出废钢进口增加,小钢厂、小电炉、小高炉失控,税源流失, 环境损害,废钢市场混乱等问题。当前废钢短缺及价格暴涨,与钢、钢材产量的快速 增长有关,其中低水平小钢厂的产量扩张起了很大作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钢 材产量的快速增长和低水平小钢厂的产量扩张予以关注,以防钢铁过热,引导合理利 用废钢资源。同时,将废钢采购由现有开具普通发票抵扣10%仍改为17%。 此外,特钢行业是耗电大户,是电力行业主要用户,为高电耗企业。特钢企业平 均电费占成本14.23%,其中高者达18.54%。由于国内电费过高,特钢企 业电费负担十分沉重。与国外相比,由于电的价差,国内吨钢(按综合电耗600千 瓦时计算)成本比国外高200元/吨。建议国家研究制定电价政策时,给予特钢行 业适当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