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求变让陶瓷市场真正“活”起来

2008-1-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41| 评论: 0

简介:     近几年来,陶瓷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的陶瓷企业在市场上金戈铁马,或载誉而归,或身败名裂。我们在评说陶业竞争之时,大多把谈论的焦点定格在陶瓷企业或品牌身上。其实,我们只关注了市场竞争的主体, ...
  
  近几年来,陶瓷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的陶瓷企业在市场上金戈铁马,或载誉而归,或身败名裂。我们在评说陶业竞争之时,大多把谈论的焦点定格在陶瓷企业或品牌身上。其实,我们只关注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对市场竞争的客体——市场环境评说极少。市场环境犹如水,企业或品牌犹如鱼或船。从“有水才会养鱼,鱼无水则不能存活”,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种种流传至今的说法,足以说明市场环境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无论是企业生存环境、市场竞争环境还是行业发展环境,都会对企业及品牌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遵循市场竞争之规律,千方百计地使市场环境产生利于陶瓷企业及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降低甚至消除不利影响。

生存环境 让市场竞争促成有进有退
  我国3000多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的庞大数量规模,年产卫生瓷6000万件、瓷砖26亿平方米的巨大产量规模,连续9年的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足以让世界各国侧目。在生产格局方面,“三山一海夹两江”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不管是在生产历史悠久方面占有优势,如佛山、唐山、博山,还是在产品科技含量高、以高档次和精品方面著称,如上海及周边地区,或是在生产成本方面极具天生优势,如四川夹江、福建晋江。总之,借助种种优势杀入陶瓷产业圈的企业,无论是国家出资,还是集体参股,只要工商部门注册了,企业牌子树起来了,就似上了终身存活的永久性保险一般,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企业经营业绩如何,企业也不会退出市场。这便是陶瓷市场的怪现象之一——陶瓷企业有进无退。
  我国已经加入WTO,而且已嗅到更大的市场经济浪潮即将来临;我国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为促成企业能够早日自食其力、造福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行业健康成长,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大局着眼,立足长远,建立真正有进有退的机制和氛围,减少人为干预,推企下水,使其早日练就搏击商海的本领,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风浪并自食其力。因为它是我们陶瓷行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陶瓷市场保持活力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既是对有潜力优势企业的扶持,也是促成市场良性循环的开始。

竞争环境 让优胜劣汰成为不二法则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干得好就生存发展,就能吞掉别人,成长自己;搞不好就死,从市场中出局。于是在“市场竞争”这匹“狼”的追赶下,可以使企业获得“种群优化”,劣质企业能够自然地从市场消失。而目前我们的陶瓷市场,恰恰在这方面存在顽疾。3000多家生产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是很说明问题吗?我们是陶瓷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出口大国、陶瓷强国,而我们要争做出口大国、陶瓷强国,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真正为陶瓷企业、行业发展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优能胜劣能汰。在成长的愿望和被淘汰的恐惧中,生命力强的企业迅速成长,生命力弱的企业则退出市场竞争。事实上,个别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始终对当地陶瓷企业进行“输血”保护,各种有形无形保护的后果是什么呢?最终能保证劣质企业长期存活吗?不能。其实它在制造我们陶瓷企业的“种群退化”。事物发展都有两个方面,对弱者、劣质企业构成保护的同时,也是对强者、优势企业构成了伤害。如果在我们陶瓷行业,优不能胜,劣不能汰,那么行业发展就会越发拥挤,市场竞争就会越发混乱,其结果将是使陶瓷行业最终成长为一个越养越硕大的“弱势群体”。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发展环境 让适者生存唱响陶瓷市场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而对诸多新的“游戏规则”,陶瓷企业、行业将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在这场“与狼共舞”的市场经济商战中,如何做大我们的行业、作强我们的企业,是每一名关注陶瓷业发展人士思考的问题。行业发展的基础在企业,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企业的内在生命力。采取什么方式来激发、引导和规范这种内在根本动力呢?依靠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便责无旁贷落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肩上。同时,加入WTO也对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职能、变换角色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促进行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