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怎样给建筑能耗“解套”
简介:主持人:李禾 嘉宾:仲继寿(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王其鑫(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里有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从建 ...
主持人:李禾 嘉宾:仲继寿(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王其鑫(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里有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从建筑能耗在社会综合能耗比例来看,1992年为15%,目前已达到27.5%,2020年将会增加到40%,再加上原材料运输和损耗等,建筑能耗可能高达50%;我国现有超过400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不但对常规能源依赖性巨大,而且隐含着难以估计的能源浪费…… 另一方面,今年9月18日至21日,被称为太阳能界“奥运会”的2007年“世界太阳能大会暨国际太阳能展览会”将首次在我国召开。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正在进行由国内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初评。这些说明了,我国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这些新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建筑要节能1.1亿吨标准煤 主持人:从上述的数字中,我们看到,未来十几年,建筑能耗在社会综合能耗中的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急剧上升,甚至高达五成。对于建筑高耗能问题,难道就听之任之吗? 仲继寿:当然不是,国家非常重视建筑节能。建设部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实施意见中指出: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要实现节约1.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通过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推广应用节能型照明器具,实现节能0.1亿吨标准煤;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25%以上。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列为优先主题,并将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作为重点内容;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列入能源领域的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用能的技术立足点,是使建筑物自身具有收集、转换、传输、储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功能,实现建筑技术和能源技术集成的多元化和产业化,并发展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主流方向。 技术和成本的“瓶颈” 主持人:建筑要进行节能,并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已成为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是目前相关情况如何? 仲继寿:我国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刚起步。如2004年完成的国家科技部超低能耗办公楼,2005年完成的北京平谷区太阳能采暖新民居,2006年完成的中意清华大学节能楼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是建筑中难度较大的高端技术,有些技术在发达国家也仅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实现规模化、工程化应用,高效利用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依然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的关键。 而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建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投入。2006年,财政部和建设部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十五”期间,科技部、建设部在863、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中,研发和示范了许多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为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其鑫:目前,中国的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于火力发电成本。因此,在很多地区,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考虑太阳能发电肯定是太贵了。但是,一旦大量普及,成本就能有效降低,这是所有产业发展都会经历的过程。所以在太阳能技术推广方面,我国相关单位和各地方政府也在考虑采用类似日本和德国“百万屋顶计划”的做法,如果这些做法出台,加上国家电网在技术上支持,太阳能技术就有可能在人们住宅中大量普及和采用。 主持人:太阳能建筑是太阳能和建筑的有机结合,除了技术和成本问题,还存在什么困难? 仲继寿:从建筑开发角度,建筑中太阳能的设计、产品滞后于土建施工。目前9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尤其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和产品依然是作为建筑建设过程中后置、后选设备,并出现了影响建筑景观、存在安全隐患、达不到使用功能、物业管理真空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发展商的开发建设热情。 从建筑设计角度,可再生能源利用一般由给排水、暖通和电气设计专业人员完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综合性强,需要跨专业、跨行业间的合作。但在设计流程管理和收费上并没有相应规范和标准,降低了设计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设计尤其是各专业间的整合设计,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和工程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产品现状角度,目前能够满足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产品和服务很少。太阳能热利用门槛低,行业还不够规范,不但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增加研发创新投入,也影响了大型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从工程施工角度,包括系统设计在内,一般都由厂家或工程公司进行。产品标准与施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用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在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行业,仅仅关注集热器与建筑的结合,已不能适应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工程需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一个“行业”或“工程”,包括上述各方面的标准、政策和规划等。 以亟待解决问题为突破口 主持人:在“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发展有何新动向? 仲继寿:“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建设部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接口技术、产业化技术等瓶颈,批准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共性关键技术、新产品和示范工程等3个层面设置了4个研究课题。包括新型建筑室内热湿负荷调节系统研究,太阳能供热、制冷、通风系统与建筑接口技术研究,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研究与开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经济评价与示范工程。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和社会等情况差异大,发展适合地域的技术体系也成为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比如在严寒地区,冬季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为建筑供暖,夏季主要采用土壤作为冷源制冷,在低湿度地区还可采用水直接蒸发降温;在温暖地区,高湿度夏季的用能数量远大于冬季,因此,冬季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加热水箱中的水为建筑供暖,夏季采用太阳能除湿技术为进入建筑物的室内新风除湿等。 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主持人:对建筑节能,尤其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有何建议? 仲继寿:制定可再生能源利用相关激励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由政府出台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及宏观政策,由各省市、地区制定适应本地区条件的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激励细则。比如《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新建12层以下民用居住建筑必须为每户配备太阳能光热系统,没有配备的,不予通过竣工验收;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应进行太阳能光电应用示范。大连市在《关于在建筑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太阳热水器的通知》中要求所有新建和改建的低层(别墅)、多层住宅建筑,必须按《大连市太阳热水器建筑设计导则》进行太阳热水器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政府还可强制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学校、政府、宾馆、写字楼的洗浴热水,必须采用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热水系统,这不仅解决了生活热水问题,更是推进了理念传播与教育培训;对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业主或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从可再生能源的各利益主体而言,如果国家制定相关补贴政策,我认为应直接补助给业主或使用者。只有业主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从市场经济角度直接促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房地产开发单位的研发和建设热情。 王其鑫:相关基金会和企业也要自觉加入到节能与太阳能建筑的行列。台达基金会宗旨是“致力推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与教育推广,促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我们的厂房都是根据节能建筑理念来建造的。我们在台南科学园区工厂是台湾地区第一座绿色建筑工厂,全面采用了主动和被动太阳能建筑技术。据估计,这座绿色厂房节能30%,废弃物减少50%,日常节水40%。同时,每年还可提供3500只鸟、35万只昆虫所需的食物来源。在国内,我们东莞厂40栋宿舍使用太阳能集热板,并在所有塑胶射出成型机装设马达控制器,一年节省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在上海,即将破土动工的中达电通研发大楼也将全部采用节省能源建材,包括玻璃、隔热、屋顶、墙壁等都将采用可隔绝外部热能进入屋内的设计。 ■相关链接 2007年“世界太阳能大会暨国际太阳能展览会”将于9月中旬首次在我国召开。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正在进行由国内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初评。 “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力图以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结合为突破点,开拓新设计理念和技术产品,引导人们思考与探索太阳能作为一种永续能源在人类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本次竞赛面向的对象除了建筑设计院、研究单位、太阳能研发和生产单位等专业人员外,还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以及对太阳能建筑感兴趣的学生。举办这样一个竞赛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思考和参与,在与国外作品交流与竞争中,致力培养未来的中国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从事太阳能建筑建设的技术能力。(李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