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供水行业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简介:通过调研中国北方地区14省、直辖市,分析过去8年北方地区的供水投资情况,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工具对10个调研城市供水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北方地区供水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意见 ...
通过调研中国北方地区14省、直辖市,分析过去8年北方地区的供水投资情况,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工具对10个调研城市供水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北方地区供水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地下水过量开采 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非常高。2002年在省级行政区中,我国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6个省(直辖市)全部在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形成降落漏斗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 水源污染 从地表水源污染状况来看,藻类、有机物污染是北方地区面临的主要污染物。一些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例如,亳州的地表水涡河是淮河的支系,受污染十分严重,为劣Ⅴ类水体,已不能作为水源。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迅速增加,造成地下水水源污染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目前运城、邯郸市的地下水由于受到污染,水体仅为Ⅲ类。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南方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10个省区中,北方即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 水厂生产能力过剩 在10个城市中,邯郸、焦作、宿迁、运城、安康、汉沽7个城市的供需比都达到2.0以上,而天津市也达到了1.97。管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管网资料很不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老化。 供水普及率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10个城市中有60%的城市供水普及率低于90%,有的城市供水普及率甚至在50%以下。其中中小型城市供水普及率普遍偏低,而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供水普及率基本都达到了97%以上。相比2000年,哈尔滨、焦作、天津、亳州、邯郸、汉沽6个城市2003年的供水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汉沽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35%。运城、宿迁、潍坊的供水量有所升高,其中运城达到了39%。供水时间在持续供水时间方面,除亳州、运城外,其余城市均为每天24小时连续供水。亳州水司的持续供水时间为每天18.5小时,运城水司为12小时。 售水成本 在调研城市中,将2003年与2000年各城市的售水成本比较来看,只有安康和运城市的单位售水成本有所下降,其余城市均有不同幅度的升高。10个调研城市中,70%的城市人工成本与电费成本的总和超过了50%,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原水费低。 数据统计工作不完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企业尚缺乏较为详细的基础统计资料,很多关键的运行参数、水质状况等数据没有记录;缺少职业化的统计队伍和专业化的统计人才;行业内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与服务技术系统和服务机制。 自备井问题 调研的城市中,绝大多数城市供水形成了自来水与城市自备井共存的局面。 目前,自备井供水主要以工商业用水为主,同时有少部分生活用水。但是,一些城市的自备井供水量要占城市总供水量的相当比例,有的甚至超过当地的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自备井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水资源费价格偏低以及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北方地区的用水量已经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今后的用水量将会呈现一种缓慢增长甚至可能是负增长的状况;北方地区供水能力闲置问题比较严重,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这将会造成比较大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关闭自备井与否是影响未来投资的额一个重要因素;管网投资将会是未来投资的主要去向。 目前设计的这套供水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已经具备了中国初步应用的可能性,指标的选择基本合理,能够全面反映供水企业的关键绩效。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指标有待修改及完善。绩效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运行效率偏低(产销差率高、设施利用率低、水费回收率低);服务质量不高;存在负债运营状况。 关键问题 水源污染问题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供水水质不能满足即将颁布实施的新水质标准(出厂水浊度>1.0NTU);水价偏低。科学预测需水量,避免供水规划脱离实际。建议未来应加强自备井的管理,并适当关闭部分自备井。 建议今后应加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改善用户端的出水水质。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首先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落实政企分开;其次要改善和完善决策机制;第三,还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供水企业应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水费回收率;完善企业统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水资源征收,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自备井额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