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市场六大因素制约发展
简介: 走走各建材市场、家居广场,消费者会发现,多数家装建材都很冷清,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市场里的销售人员比顾客还多,总是无可厚非的。以北京为例,业内人士称,去年能在工商局查到的北京 ...
走走各建材市场、家居广场,消费者会发现,多数家装建材都很冷清,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市场里的销售人员比顾客还多,总是无可厚非的。以北京为例,业内人士称,去年能在工商局查到的北京有名有姓的建材城达194家,可是,最近再去调查,只有160余家了。近日,北京市商委公布的数字表明,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建材市场亏损;三分之一的建材市场勉强保本;三分之一的建材市场赚钱。即使赚钱的市场,对周边的辐射能力也大为减弱,其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建材市场亏损,是什么因素让建材市场的日子这么不好过呢? 制约一:建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供大于求,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亏损原因。他们认为,投资幅度同消费幅度不成正比,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以北京西三环为例,在丽泽桥附近集中了大大小小数家家居建材城。但是,周边没有足够大的商圈。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势必造成商家“你死我活”的竞争。同时,外埠建材市场的大举“入侵”,造成北京的建材市场以每年新增3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速度迅速膨胀,北京建材城的营业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这种形势使得建材市场重新“洗牌”也在所难免。 制约二:一些家装公司找材料商直接购买施工材料 家装行业人士谈及建材城亏损时,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越来越多的家装公司的基础材料,比如,橱柜、大芯板、瓷砖、地板等,选择找厂商直接订购。其二,越来越多的家装公司的主材配置含量增多,诸如橱柜、木门等产品由自己生产,其生产目的就是直接用在装修工程上。其三,精装修的楼盘增多,开发商也同厂商直接订材料。不少建材城的经理也承认这个现实。一位家居建材城的经理直言,建材市场已经注意了这个趋势。所以,也在调整市场的经营方式,跟开发商、家装公司主动联系,在打折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制约三:市场规模不合理的趋多 现在的商家讲究“规模效应”,但是规模并不是制胜的绝对原因。太大或太小的规模,都影响实力的发挥,国际上的商业街惯例,一般不超过800米,那么,建材城的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规模太大、硬件设施太好,反而增大了市场方的成本。相反,太小的规模,也无法聚集人气。同时,高度也能影响建材市场的生存。有位建材城的经理分析绿馨家园建材市场客流少的原因时,就提出“应该建一层的建材城,却建了两层,降低了消费者逛市场的舒适度”的观点。再如,西四环一个高度仅三米的建材城至今都招商困难。 制约四:广告投入量不足 在总结一些建材城亏损的原因时,几位建材城的经理不约而同地提到“广告力度不够大”。“这个行业对广告的依赖性很强,没有广告投入,建材城生存很难。”一位建材城总经理如是说。一位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有这样的意见,他说,有些建材市场在前期招商时广告投入多,但是,招商后,广告后援却不足,渐渐地,客流量下来了,广大商家也得不到广告支持。 制约五:成立时间占优势的较少 一位在2000年开办建材城的老总称,同他的企业前后脚成立的建材城,现在已经没有几家还生存着了。这位老总说,这个行业需要“熬时间”,丽泽建材城虽然像个大排档,就是因为其成立时间早,所以,至今生意也不错。而去年7月开店的几家建材市场,没有一家是赢利的。 制约六:经营和管理模式差 业内人士认为,建材城的亏损或赢利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主办方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目前而言,许多管理者的水平偏低,经营决策也不对。比如,谈及天为丽泽关门的原因,有人就认为是因为该建材市场改成了家具超市。成立建材超市可以,但是,作为要求专业安装的家具,改成超市,就是消费者不能接受的事了。而总结蓝景丽家六里桥店的不景气原因时,业内人士认为是其管理太粗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