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建陶行业十年发展综述

2002-3-1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1| 评论: 0

简介:  一、追寻回顾十年大发展的轨迹   1991年~2000年建陶企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1) 1994年之前,建陶企业基本上产销平衡,1994年以后一部分厂家库存产品由有积压、严重积压、非常严重积压、到2000年年底佛 ...
  一、追寻回顾十年大发展的轨迹

  1991年~2000年建陶企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1) 1994年之前,建陶企业基本上产销平衡,1994年以后一部分厂家库存产品由有积压、严重积压、非常严重积压、到2000年年底佛山地区40%生产能力闲置。这是建陶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由无序竞争引发的破坏性淘汰。

  供求总量的增加和关系的明显转变,这是十年建陶发展的一条主线。

  (2)建陶生产技术由″诀窍″向社会公开化,陶瓷生产机械的国产化进程越来越快。

  (3) 1998年之后,广东佛山地区以其占全国陶瓷产量60%以上的绝对优势成为陶瓷生产、技术、产品批发中心;然而,2000年内,建陶生产企业由于原料、能源及所辐射消费市场的多极化,建陶企业呈现从佛山向外地转移的明显迹象。

  (4)建陶产品制造技术的极大进步,推动了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花色品种的极大丰富;然而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成本的降低,建陶产品零售价逐步降低,企业生产利润逐步降低,企业占用资金周转周期逐步延长。

  (5)先进的经营手段、策划策略、品牌战略等,从1995年之后,全面地引入了建陶生产企业。

  (6)每年都有新的热点。在花色品种方面,由最初的彩釉砖开始,到瓷片、玻化砖、抛光砖、地爬墙、仿古砖、幻彩砖、金黄米花、大颗粒、雨花石;还有关系到知识产权的几起官司。

  (7)陶机国产化步伐加快,利润丰厚。

  (8) 1999年之后,燃料价格节节攀升,能源成本和运送成本的比例急剧增加,佛山的中低档建陶生产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佛山陶瓷的运输、销售半径急剧收缩。

  二、陶瓷墙地砖生产企业结构及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阶段,我国陶瓷墙地砖企业的组成发生了以下不可忽视的重大变化:(1)私营大型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异军突起。被陶瓷界许多人士认为的陶瓷墙地砖行业“白色恐怖”——200多家私营大型企业,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形成4.5亿平方米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有称6亿平方米)。

  (2)华东地区合资和独资陶瓷企业的数量增加比较大。

  1997-1999年初约一年半的时间,诞生了多间外资企业,其中以台资企业居多,意大利、日本次之。但是由于技术、设备、管理直接与境外接轨,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国内的“民族企业”中基本缺乏竞争对手。

  (3)“转制企业”由“慢车”变成了“超高速”列车。

  1998年度,数量比较多的陶瓷企业,趁党的十五大召开的时机,无论原有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本,纷纷转制。同时还有效地利用了原有企业的商标和销售网络。

  (4)租赁或承包的企业。这部分企业是原有企业关门或倒闭后,被迫被个人独股或几人合股租赁生产厂房和设备后进行经营的。

  (5)少数上市陶瓷企业。上市的陶瓷墙地砖企业中,经营质量好、盈利能力强的,广东佛山的鹰牌陶瓷有限公司、四川的四维公司等是代表。

  (6)传统经营体制下的“国字号”企业。以其企业经营质量好坏区分,基本上又可分为两类:少数经营质量好的企业,相当部分数量的经营质量差的企业。

  三、佛山地区超高密度陶瓷生产企业布局带来的后果预测

  自从佛山地区200多条大型窑炉上马、即将形成4.5亿平方米的产量的信息在报纸上披露后,各个方面的反映不一,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作一个探讨,有以下存在的问题。

  (1)雷同的定向思维诞生了多个“克隆”陶瓷企业。

  在佛山地区诞生“200多家”巨型的陶瓷生产企业,这是陶瓷墙地砖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民间游资盲目投资的集中反映。

  我们分析这“200家”企业,就会发现,其“缔造者”几乎是清一色的私有企业主,他们在“象棋布局”时不可避免地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这些企业主们陷入了定向思维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时期比较理性的资本家相比,他们可能棋差一招。我们从调查的私有企业主中几乎得到了他们完全同样的思维判断路线:1、大吨位的压机、宽断面的窑炉,一条窑炉产量3-4倍于现有的窑炉;

  2、从国营企业高薪聘请一二个技术人员,搬现成的配方,避免试产交学费;

  3、大产量,低价格“轰开市场”,保持零库存,资金周转良好;

  4、等挤垮老企业,我们再升价,投资三年内收回等等。

  然而这些新增生产线的产品结构必定雷同——大规格的玻化砖或抛光砖等地砖类;即使是转产,以这样的设备配置短时间也很难向其他砖类转产。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这样的生产线只上20多条,这些企业具有绝对优势,活得很舒服;现实是上了200多条,那么,绝大部分的这类型的厂一定会活得非常艰难。

  微观上的“短视”造成了宏观上的失控,而且这个后果已经铸成。

  (2)后果之一: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接收挑战的另一方是各种成分的陶瓷企业构成的,但是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这样一些企业;

  第一,装备落后的企业,我们不妨称之为“土枪土炮”,特别是“小吨位的旧压机”和“产量小燃耗大的窄断面短窑身”旧式窑炉;

  第二,历史悠久而包袱沉重的老陶瓷企业,其负担包括几十年来功成身退的、企业必须负担的退休职工,包括1993年宏观经济调控前后大规模扩张而举的债务(银行贷款、社会集资等);

  第三,缺乏有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的企业,特别是员工观念仍然没有转变的企业,他们在使用私营机制进行管理时,势必发生强烈的抵制和激烈的冲突。

  如果陶瓷大战的第一阶段是是包袱沉重、体制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被挤垮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断言,第二阶段是这200家企业的自相残杀和优胜劣汰的加速。原因很简单:短期行为的“急功近利”可能会在初期给企业主带来一定的利润,但是,产品定位、产品品种、市场客户等的雷同,在这些企业陆续出生的时候,已经为自己的大多数掘好了坟墓。当然,价格大战的得益者——消费者会乐得合不拢嘴。

  在此,人们也许会问,如果陶瓷墙地砖市场还不饱和的话,大家可以和平共处,那么,陶瓷墙地砖市场是否饱和?

  可以说,任何人都很难下明确的结论。原因是:其一,高档产品市场仍然是一个缺口,特别是四星级以上的宾馆,仍然需要进口陶瓷装饰材料去装修,国内包括台资企业的产品都很难入围;其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轮番装修效应扯动的陶瓷消费热,会是一个不小的陶瓷消费市场;其三,可以非常肯定地说,1996年以来的陶瓷墙地砖的社会消费需求以及实际成交量是稳步增长的,正如一些信息灵通人士说的,连边远省份的陶瓷建材市场都非常火爆;可见,从消费市场分析,很难得出陶瓷墙地砖市场是否饱和的结论。

  但是,从陶瓷企业的数量是否失控来分析,则可以这样说:绝对饱和了,因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及总生产能力是否饱和,我们不妨用这样的尺度去衡量:这一行业现存的企业可以良性运作,并且有一定的利润,可以在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外,保证积累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跟上技术和装备进步的步伐;但是近二年来,随着各省份大上特上建材,陶瓷行业利润的一降再降,能赚钱并大规模扩大再生产或进行重大技改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寥寥无几了。

  一个失血多、造血机能差的企业,它还能走多远?所以,很多企业在这恶性竞争的环境下,投资往往泡了汤,这最终是国家财富的巨大浪费。

  (3)后果之二:高密度综合症

  佛山地区大上建材,很有可能患上“高密度综合症”,其原因和表现是:

  第一,局部地区内矿产资源的超大规模开采和消耗,绝对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五年以后佛山地区甚至广东都会无泥可挖——特别是比较珍贵的黑泥?

  第二,局部环境的严重污染。众多的喷雾干燥塔喷出的水汽和粉尘,污染了釉浆和泥浆的水排向河流,烧结的废品倒向河床……由此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河床淤塞,酸雨频繁,白天灰雾蒙蒙,晚上抬头不见星星……

  第三,产品的运输问题。大规模的扩建扩产后,佛山地区向全国各地的运输能力是否同时也大规模增加了呢?回答是:这是绝对不同步的。

  第四,暂时的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和高密集居住引发的社会问题等。

  第五,配套的化工原料、机电配件、包装物的供应,可能会出现虚假的巨大的需求,从而引发配套产业的盲目扩张;而一旦竞争淘汰过后,又显得极度过剩。这是高密度综合症的次生灾害。

  综合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我们可以下一个保守的结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陶瓷墙地砖生产企业在由大变强的路上,走入了一个可悲的误区。

  四、经营手法、手段的变化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的陶瓷墙地砖产业,与五年前相比,在经营手法手段、“由大变强”等方面又有比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公司转变。这包括已经上市的几个生产陶瓷的公司,它们是:河北华玉,华光陶瓷,唐山陶瓷,四川四维,鹰牌陶瓷(境外上市)。这些公司大部分在经营策略已多方位发展。

  (2)由单纯的质量管理、“以销定产”等向品牌宣传和营销转变;

  (3)资本经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4)竞争走向全方位。这包括:

  ①智囊、决策的竞争,“一个人救活一个企业”、“一条计扭亏为盈”的实例并不鲜见;

  ②资金的竞争,有资金就可以“筑巢引凤”招纳贤才,有资金就可以更新设备、技术,就可以购买大批量的原料均化,就可以提高产质量,就可以提高产品价格;

  ③人才的竞争,高薪及灵活的用人制度可以吸引国营企业培养多年的高级专业及管理人才;

  ④机制的竞争,无需讳言,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双轨制”,使得许多企业步履维艰;

  ⑤管理的竞争,包括各种管理规章制度,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⑥营销的竞争,包括展厅、专卖店的设计及产品摆设,销售政策及产品价格的管理,合同订单的优惠奖励,CI的全面引入,企业文化的培养及发展。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我国的陶瓷墙地砖企业正在孕育着一场“优胜劣汰”、“化腐朽为神奇”的裂变,经营不善的企业将“关停并转”,少数“新贵”正在崛起。

  五、燃料涨价为导火线的全面竞争;消费多极化和运输成本比例上升导致的生产中心分散分布

  1999年之后,建陶企业使用的燃料价格节节攀升,能源成本和运送成本的比例急剧增加,佛山的中低档建陶生产企业,受到了下列地区的强烈挑战:福建磁灶的外墙砖,河南及潮汕地区的卫生洁具,四川夹江地区的釉面砖。

  佛山陶瓷的运输、销售半径急剧收缩。华东地区崛起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生产的陶瓷制品在外观、质量上略胜一筹;西部崛起了四川夹江,成为继“三山”之后的又一大型建陶生产中心;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省份等,以建陶为发展重点,成功阻击了佛山陶瓷强劲的北上势头;低档产品由佛山运输到北方销售,其运输成本一旦超过15%,则北方省份的建陶企业即获取了广大的生存空间。而低档产品低价的命运,决定了其运输成本的高企,北方的建陶企业有“星火燎原”之势。

  改革开放的十年中,建陶消费群体由广东、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而扩散为多个区域分散的多极化趋势,势必导致市场的广泛而小型化。如此看来,在技术有保证的情况下,建陶企业只能择地而生。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