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中法合作建筑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工在即

2001-12-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9| 评论: 0

简介:  国际招标确定中法建筑师合作,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工在即,两年后您将——   建筑师想了很多办法,让这个建筑尽可能地与人亲近。即使你匆匆经过,也会被充满阳光的建筑吸引。它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每一个人,即便 ...
  国际招标确定中法建筑师合作,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工在即,两年后您将——

  建筑师想了很多办法,让这个建筑尽可能地与人亲近。即使你匆匆经过,也会被充满阳光的建筑吸引。它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每一个人,即便你不打算看展览,休息、等待、阅读、聚友,它的阳光大厅属于每个愿意停留的人。如果你有兴趣和时间,它的展览路线不会让你觉得疲惫,可以在间歇中观赏竹院美景。同时它是一个保藏文物的地方,具备高科技的手段保护自己。

  将于新年前开工、计划于2003年竣工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在建筑师崔恺的描述之下,呈现出上述意象,建筑师希望,它不仅仅完成博物馆的功能,更具备“城市的客厅”的作用。

  开敞的博物馆,城市的大客厅

  通常博物馆或美术馆有一个问题,人们只能在远远的馆外买票,夏天晒、冬天冷,没有票你是不能接近馆场的。而很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大都有相当一部分免票开放,等候、休息甚至感受建筑,现代的博物馆应该具有这样的亲和力。

  在这一点上,首博新馆的业主与建筑师的追求是相同的,崔恺说,在未来首都博物馆的这个大厅就是完全属于市民的,人们可以走进来,从容购票,也可以不看展览,只是休息,作为城市重要地段的一个重要建筑,建筑师希望它能够吸引所有的人,成为“城市的客厅”,用友善的面孔欢迎人们前来,不必要端着架子。

  博物馆强调开放,与一般的博物馆若干个展室围绕中庭的封闭围合不同,整个建筑是通透的,朝东一侧完全是玻璃,朝北一层是通长玻璃,38米高、2000平方米大厅把两部分展览空间和办公科研区域分开,使他们变成开放空间里的各个独立体, 一个大的建筑分解成了几个小建筑,再用趣味性的空间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使得人进入博物馆之后很容易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从室外下沉式的花园开始,竹子沿缓坡一直延续到室内,成为大厅中愉悦视线的要素。

  看展览不会觉得累

  很多博物馆的展览路线是连续并且乏味的,参观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展示空间中大多是比较封闭,依靠灯光照明,长时间连续不断地处于这种环境中,必然觉得疲惫。为了让参观者有喘息的机会,建筑师特意将联系的部分置于廊道和平台之上,那里是充满阳光的,可以看得到竹院,看完任何一层的展览之后,人们都可以得到休息,然后再继续钻到下一个展厅去。

  建筑吸纳阳光并将阳光还给广场

  主要立面朝北的建筑通常让人觉得阴暗,尤其在冬季,建筑投下的阴影会让经过时不舒适。建筑师特意关注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从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把阳光尽可能多地引到大厅中来,尽可能地引到北面广场上来,所以在设计上,大厅本身通透,大厅上部、实体建筑之上的地方也是通透的,南向的阳光通过建筑留下的通透空间投射到北面广场,在广场上感受到的是建筑对人的关怀。”

  青铜容器中呵护的是最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选择一个青铜器意味的形体作为建筑中的特别的异形体呢?建筑师崔恺是这样解释的:是想找到“容器”的感觉,一个倾斜的椭圆柱体,与北侧的外墙相切,形成一个容器的界面。阳光从东侧来的时候或者是转到南侧,甚至夏天的晚上从西侧进来时,都可以使椭圆体有缓缓的光线的变化,这是建筑与自然光的美妙接触。

  “对于一个收藏这么珍贵文物的博物馆来说,用一般的‘房子’的概念太简单化了,我们选择一个特别的容器来找到呵护的、神秘的、珍藏的感觉,使人们对展品有一种期待感,想去看。有人说这个造型太过形式化,是个象征体,实际上不是,是用它特别的形象给人一种容纳和保护的感觉,并且把对阳光的解释、对文物特质的解释保留下来,尽量用最简洁的造型来表达容器的创意。”

  现代的大屋顶有何特别

  有砖墙、有青铜体、有木质盒子,应该用一个东西统一它们,这个任务由一个平缓的屋顶完成,不锈钢材质,非常现代。崔恺说,它与传统的大屋顶有一个共同之处,深远的出挑,而传统屋顶下复杂的藻井、椽子、斗拱,这里都没有,不锈钢反射的是市民的生活、博物馆里活动,取代了传统藻井中对帝王升天的描述,把帝王对上天的感觉变成了对城市生活的描述,同时用现代的材料来体现。

  这样多的材质组织到一组空间里,又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对建筑材料的品质和施工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建筑的精致程度应该是与展示的内容相匹配的,绝不能是在一个粗糙的空间里展示精彩的文物,这种精致的建造不是采用古典的手工工艺,而是通过现代的建造工艺来解决。可见,从表现图到实际的建筑还有一个艰巨的实现过程。

  设计文化建筑是一种挑战

  有人在拼命呼唤中国现代建筑文化,也有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堆砌着建筑,还有人在追逐流行建筑风尚的道路上一无所获。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建筑师崔恺在与法国建筑师合作时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我觉得作为中国建筑师来讲,一直以来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很喜欢做文化建筑,不容易有这种机会,一方面又很怕做文化建筑,心理负担太重,一说要做个博物馆、纪念碑呀,这脑子里的联想太多了,上下五千年不知怎样来表现,总想到用具象的办法去模仿个什么东西,城墙呀、墓呀、斗拱呀,或者干脆是把大屋顶搬来。这次在跟法国建筑师合作当中,首先大家并不想这些事情,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要通过博物馆建筑组织成的很好的展示内容来体现,而不是靠某个建筑造型表现,在这个基本构想下我们考虑现代的博物馆应该具备的特质,开放的、功能合理的,它应该给人们很多信息,有足够的亲和力。之后我们又想,材质是最简单的手法来表现历史,青铜、木头、砖,这些材料让人联想起东方建筑的某些特色……

  链 接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规模是6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五层,最高点40米,博物馆的部分集中在地上五层和地下一层的局部,地下大部分是为市民服务的空间,包括商店、餐厅、文博服务部、学术报告厅、接待室,没有展览的时候,人们可以进来买宣纸、毛笔等等,完全单独对外开放。

  一层比室外高出2.6米,就像官式建筑,将主体立于高台之上,入口大厅2000平方米,向市民开放,西侧是木头方盒子空间,是临时展厅(临时性的、可以替换的展览和与其他博物馆文化交流方面的展示)和基本展厅(北京的城市发展史,随着考古的发现有补充)。在大厅东侧的椭圆体,类似青铜器,里面布置专题展厅,展示青铜器、瓷器、陶器、碑刻、书画、家具、木器、服装、戏剧、民俗用品等等。

  朝南的一侧是砖墙的背景,里面是办公、文物修复、鉴定、图书馆、对外培训的教室等房间。

  起坡的广场下是地下车库,与博物馆之间有一条堑沟,薄薄的水带,车库不封闭,在水带一侧靠天然采光带接纳阳光。

  ■背 景
  首都博物馆新馆此次国际招标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法国、德国、日本等多家公司的近十个设计方案,最终选定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法国AREP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的方案为中标方案。

  首都博物馆新址在西长安街路南,燕京饭店对面,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其规模将超过北京市现有的任何一家博物馆,首博新馆将于近期开工,计划于2003年竣工。

  据了解,由博物馆界、建筑界和法律界专家共同组成的新首博建设业主委员会担负着新首博的筹建工作。首都博物馆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征集文物,丰富馆藏,为新首博的建成开放提前作准备,新首博的展陈大纲也正在组织专家撰写。
  ■长安街南侧,燕京饭店对面是首博新址
  ■竹林从地下长起,置身于阳光大厅的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自然气息
  ■一个倾斜的椭圆柱体,与北侧的外墙相切,形成“容器”的界面,阳光从东侧照过来或者是转到南侧,甚至夏天的傍晚从西侧进来的时候,都可以使椭圆体有缓缓的光线变化,这是建筑与自然光的美妙接触。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