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回龙村的领头雁

2001-12-2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94| 评论: 0

简介:新华社记者王阿敏报道,八百里太行绵延南来,到豫西北的辉县市境内,愈发的峭峻崎岖。在一条七八百米深的沟壑上下,片片点点地居住着960多口回龙村人。尽管这里有奇险峻秀的山水和美丽的传说;尽管这里曾是革命老区 ...
新华社记者王阿敏报道,八百里太行绵延南来,到豫西北的辉县市境内,愈发的峭峻崎岖。在一条七八百米深的沟壑上下,片片点点地居住着960多口回龙村人。尽管这里有奇险峻秀的山水和美丽的传说;尽管这里曾是革命老区,然而,当迈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吃水靠肩挑,照明靠油灯。全村没有几个人知道电话是个啥模样,跟外界联系还是靠原始的通信方式捎口信、传纸条。

  1993年,村里的党员把靠建石材厂和搞运输走上富路并时常资助乡邻的张荣锁推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张荣锁上任后,与支部一班人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回龙村20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发现造成全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回龙村的优势:回龙村荒坡面积广,可以搞小流域治理,种植各类果树,发展林果业;山上槲树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香菇等食用菌栽培;花岗岩蕴藏量丰富、品种多,可以搞石材开发加工;老爷顶真武观历史悠久,风光雄险奇秀,可以发展旅游业。大家一致认为:“出路在山,致富在人。要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横下一条心,向大山要粮吃、要钱花。”

  改造荒山坡是张荣锁带领群众向大山要钱的第一仗!当年冬天,全村430名劳力齐上阵,挖山刨土,砌石垒岸。经过5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劳动,硬是在莽莽荒坡上垒出38道岸,从荆棘乱石间掏出90亩梯田。一期小流域治理完成了,张荣锁却累倒了。高烧使他黑红的脸膛涨得通红,额头像火炭一样烫手,树桩一样的身躯瑟瑟发抖。这时人们才发现,张荣锁的肩头肿起老高,右手大拇指淤血黑青,深帮解放鞋被割开二寸多长的口子,脓血都渗出了鞋外。

  此后连续三年,他们共治理了8座荒坡,治理面积1500亩;共栽植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35000棵。目前已有15000株果树进入盛果期,年产水果5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每个村民年收入净增150元。荒山坡捧出了金碗碗,回龙村人从张荣锁身上看到了希望。

  回龙村崖下12个自然村通了电,而崖上5个自然村照明仍靠豆油灯。回龙村崖上崖下高度相差800米,直线距离5公里。从崖下的回龙自然村接通崖上的雄臼寨自然村,其间要穿过3道沟,翻过4架岭。这年冬天,张荣锁和全村干部群众肩并肩,手挽手,两人一根杠,12人抬一根电线杆,咬着牙根一步一步往山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十分困难,他们就用长绳栓住电杆,几十个人喊着号子往上拖。衣服划破了,肩头磨烂了,鞋底蹬掉了,奋战了35天,一直把58根线杆栽上了悬崖。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农历腊月十九,380多口崖上人终于看到了明亮的电灯。这一晚,老人们愣愣地盯着灯泡发怔,许多人守了一夜的“长明灯”。

  架电难,修路更难。多少年来,回龙村的崖上人只能沿着尺把宽的天梯上下进出。张沟自然村18岁的青年董小安到20里外的邻村看夜戏,一脚蹬空摔死在山崖下。孕妇董运梅难产,村民赵山清急病,都因路险难走,耽误了时间刚刚抬下老爷梯就没了性命。这些不幸像一枚枚钢钉刺痛着张荣锁的心。他要带领村民向大山、向老爷梯宣战!

  1998年9月9日,老爷梯绝崖半腰间“轰隆隆”地响起了开山筑路的第一炮。张荣锁任道路施工指挥部指挥长,他们在山腰间一块巨石下搭起了帐蓬,支起了锅灶。他和民工们一起睡工棚,抡大锤,把风钻,拉平车。清一色的稀饭土豆,青黄不接时连土豆也吃不上,就吃老咸菜;老咸菜也没有了,干脆往碗里洒点盐,吃顿盐面拌糊糊或者盐水捞面条。为了保证修路资金,张荣锁把自己多年做生意积蓄的72万元资金都贴了进去,把自己的石材厂也廉价卖掉。在张荣锁的带领下,全村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30万方,投资650万元,终于打通了青峰关,把平坦光亮的水泥大道修上了老爷梯,了却了世世代代崖上人盼路想路的心愿!

  回龙村沟沟岭岭长满了果树,可是山里人不懂果树栽培知识。张荣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他把村里三个高中毕业生叫到跟前说:“你们三个人是咱们村的文化人,今年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村里决定让你们到大学学习,学费村里出,但必须回来为咱村的发展服务。”三个年轻人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进了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林果系学习。经过两年的苦读,捧着大专学历回了村。村党支部马上腾出两间房作为他们的办公室,并挂上了林果公司的牌子。三人不负众望,带领群众搞果树剪枝、新品种嫁接、治虫防虫,业余时间还为群众办科技培训班,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回龙村的林果业由于注入了科技的活力,产量逐年上升,成为山村群众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几年来,回龙村群众的致富门路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卖干鲜山果土特产,有的搞饮食、住宿服务,有的买了面包车、三轮车出租拉客。六七年间,回龙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发展到全村劳力总数的60%。

  今年“五一”和“十一”假期,从四面八方来老爷顶旅游观光的游客,每天都有三四千人,使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回龙人赚了旅游服务的收入,又使昔日沤烂成泥的山野菜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回龙人粗略算了一笔账,单是每年的旅游服务收入,人均将增加千元以上。

  八年的拼搏创业,张荣锁带领回龙人闯出了一条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实践了一个共产党人 的崇高追求和人生价值。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