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十五”规划(3)
简介:4.能源利用和环保目标。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环保达标。到2005年,主要建材产品的平均能耗降低20%。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池窑拉丝玻璃纤维的生产以应用优质能源为主。水泥和墙体材料的生产要积极研究 ...
4.能源利用和环保目标。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环保达标。到2005年,主要建材产品的平均能耗降低20%。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池窑拉丝玻璃纤维的生产以应用优质能源为主。水泥和墙体材料的生产要积极研究和开发多种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途径。全行业年节能1900万吨标煤,减少粉尘排放210万吨。 四、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 (一)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方针,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速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企业重组,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禁止除新型干法以外的其它水泥生产线的建设。严格禁止对立窑进行扩径改造。节约并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十五”期间要按照“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6000万吨,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翻番。 1.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优化水泥工业生产力布局。 重点支持8-10家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发日产8000-10000吨大型水泥技术装备。华东、华南及沿江沿海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要利用交通和经济较发达的优势,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调整水泥工业结构。在石灰石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熟料基地,将靠近市场、符合条件的小型水泥企业改建为现代化水泥粉磨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推广矿渣和粉煤灰超细粉磨,根据市场需求配制水泥干浆和高性能混凝土。水泥工业布局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引导并鼓励东部和中部地区优势水泥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西部地区水泥工业发展应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依托现有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2.改造一批重点企业,带动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 鼓励一批省、区、市的重点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按照一定区域内“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落后工艺的原则,通过对湿法窑、立波尔窑、中空窑等落后工艺的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除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及生产特种水泥项目外,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日产1000吨及以下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引导机立窑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用新型干法技术实施改造,逐步淘汰立窑工艺。 3.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 水泥企业要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抓好清洁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煤矸石、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研究和开发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油、废轮胎等利用途径。进一步开发完善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逐步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 (二)发展新型建材,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利废为重点,以政策法规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完善应用技术,使新型建材生产和应用取得较大发展。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40%,节约土地20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万吨,综合利用煤矸石9000万吨、粉煤灰4500万吨。 1.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快速发展。 要适应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节能与建筑功能改善的要求,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重点抓好170个大中城市用三年过渡时间完全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同时,积极引导其它地区用新型墙体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分类指导,城乡全面推进,提高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重。重点发展非粘土类空心制品、混凝土砌块、各种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大力推广使用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和江河淤泥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生产线,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 ,培育2-3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品。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建筑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品,通过主导产品的示范作用,带动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重点发展单班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规模的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实现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着力解决混凝土砌块的施工应用配套技术; 发展加气混凝土板材和年产10-2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开发大型机械化切割机,完善发泡成型技术;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抓好纸面石膏板的市场开拓与推广应用工作,发展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的轻质板材,开发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产品功能及装饰性能;发展年产6000万块以上规模的烧结空心砖生产线,推广废渣高掺量、全煤矸石烧结新工艺。 3.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与配套能力。 积极发展内外墙装饰材料、塑料门窗等现代建筑门窗以及塑料管材管件等新型建材产品。重点解决外墙涂料的研制开发、生产和供应,以及保温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等问题。塑料门窗重点发展优质产品,抓好配套五金件的生产与供应,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塑料管材的发展重点是开发和推广室内上水管、燃气管、热水管和地下排水管等新品种,形成一批品种齐全、 规格系列配套、年产3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全面提高“洛阳浮法”技术水平 平板玻璃工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点是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全面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水平,实现浮法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突破,使平板玻璃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要严格限制新建、扩建平板玻璃原片生产线,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小平拉等落后工艺。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 1.提高技术水平,发展优质浮法玻璃。 “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是我国玻璃生产的主体技术,玻璃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立足于“洛阳浮法”玻璃技术的提高。针对“洛阳浮法”生产工艺在原料处理、熔化、成型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在表面平整度、渗锡量、微气泡等质量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建设优质硅质原料基地,提高耐火材料产品质量,加强配套工作,提高熔窑的自动化控制、锡槽密封、冷端在线检测等技术装备水平,并在生产线控制技术和管理软件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窑龄达到8-10年,产品实物质量以及能耗和环保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结合冷修改造若干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2.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 抓住多功能、深加工玻璃市场迅速扩大的机遇,走引进加工设备和自我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玻璃深加工通用设备国产化和现代化水平要有明显提高。重视玻璃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超薄、超厚及大规格产品、多品种着色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在线镀膜和制镜制品,提高深加工玻璃在玻璃产品中的比重,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