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绿色建材”与ISO14001认证

2001-6-1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00| 评论: 0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的建材工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各项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跟不上,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建材”有所抬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纳污量已呈现出饱和与超饱和的状况,如何实施我国建材工业的 ...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材工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各项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跟不上,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建材”有所抬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纳污量已呈现出饱和与超饱和的状况,如何实施我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建材工业早日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接轨,已成为我国建材工业健康发展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在建材行业全面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我国建材工业实施“绿色工程”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也是将我国建材产品推向国际“绿色市场”、参与国际“绿色贸易”、减少国际“绿色壁垒”的通道。
       
^^^^1.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状况

^^^^我国是一个建材生产大国,水泥和建筑陶瓷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的建材工业主要是以增加投入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增产增效的,这种粗放型经济不仅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水泥等为主的无机材料工业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有:自然资源及能源的急剧减少;排放的有害气体致使酸雨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烟气及粉尘增多;废水、废渣等排放升高;噪音污染加大。而以塑料为主的有机材料工业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排放的有害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增加等。陶瓷企业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条抛光线生产线每日仅排放污水量就高达1500立方米左右,而佛山地区就有陶瓷生产线1000余条。昔日的蓝天白云碧水,今日已很难见到,看到的只是缕缕白烟、浑浊的污水和灰朦朦的一片,给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直接影响了周边城乡的环境,这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使,我国建材工业重复建设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还在加剧,加强对建材工业的环境治理已成为建材工业“解困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问题之一。
  
^^^^2.国内外建材工业实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状况

^^^^(1)国外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状况。据统计,自1996年9月1日正式颁布,至1998年9月两年间,全球共有5700多家组织获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由于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吸收了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突出了“全面管理,污染预防、持续改进”的思想,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管理,保护环境,因此在世界建材领域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随之在全球也兴起了“绿色建材”的呼声,产生了比ISO9000更重大的影响。在欧洲,通过大型跨国集团的推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全面展开,有些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认证,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无形资产也得到了不断增值;在美国,政府正在加紧制订各项优惠措施,以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1认证;在日本,从官方到民间对ISO14000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政府自始至终十分重视ISO14001系列标准的推广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日益认识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早实施认证的建材行业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日本企业界实施ISO14001体系认证的成功范例。总之,由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本身就是为了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得到了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支持及推广。
  
^^^^(2)我国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状况。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正式成员国之一,我国有关部门十分关注ISO14000标准的动态,积极推行ISO14000认证。但我国建材工业对实施ISO14001体系认证反应较冷淡,与实施ISO9000体系认证表现出的强烈热情形成明显的反差,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观念仍然十分淡薄;对ISO14000系列标准理解认识不够;费用偏高,难度较大,企业缺乏信心;政府有关部门对标准的宣传力度及鼓励政策还不够;市场诱导微弱;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不够完善;由于ISO9000认证一哄而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等。正是由于我国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现状,加强对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在建材行业全面推行和贯彻标准的实施已迫在眉睫。

  3.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推进我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ISO14001认证,有利于提高我国建材工作者及广大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过去,我国的环保工作政府是主体,企业交了环保费就万事大吉,这是导致人们环境意识差、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直接原因之一。以市场和法制管理作为推动力,在建材企业中实施ISO14001体系认证,使企业和建材工作者本身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体,这样不仅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减少了对环境直接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绿色建材”向广大消费者推荐和宣传,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使用“绿色建材”,抵制“非绿色建材”的“绿色消费”氛围。
  
^^^^(2)实施ISO14001认证,有利于优化我国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及不正当竞争。建材工业素以“能耗高、消费大、污染重”而闻名,全面推行ISO14001认证能够提高管理者的质素要求,加大对环保资源的再投入,最终将低劣产品淘汰出局,从而有效地扼制各种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环境保护资源的投入较大,而相当一部分小型建材企业不仅浪费资源严重,而且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产的产品相对成本低,高品味的产品卖不出高品味的价格,对国有企业冲击较大,形成不正当竞争,这也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全面推行ISO14001认证,有利于我国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
  
^^^^(3)实施ISO14001认证,有利于提高我国建材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实施ISO14001认证,企业自愿为改善环境而进行投资这是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必然要求,企业通过对包括原材料的选取、工艺设备的改进、过程的完善等一系列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控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环境收益,如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促进了全民环保意识、推动了环保工作的科技进步、扩大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销售收入和利润、改善了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品牌含金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等。企业通过推出“绿色建材”,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从而为企业的全面创新打下了基础,最终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国内一些知名集团公司十分重视ISO14000的发展动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实施ISO14001认证,能够促进建材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实施ISO14000的进程及各国环保技术不同,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常常利用世贸组织关于“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这一条款来保护本国产品,设置贸易绿色壁垒,而ISO14000系列标准中明确了:“无论对环境好的地区,还是对环境差的地区,ISO14000系列标准都不应增加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这一指导思想,因此ISO14000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绿色护照”,对消除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建材生产大国,产品要走出国门,就必须要迎接“绿色贸易”的浪潮,顺应国际市场的这一发展要求,从而为我国建材产品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4.要处理好贯彻ISO14000系列标准与ISO9000系列标准的关系。
  
^^^^在建材工业的家族中,水泥、玻璃工业是较早推行ISO9000认证的行业,陶瓷工业日前也全面展开,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多年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在逐步的提高,因此众多企业对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有诸多疑虑,对两套标准的协调及结合相当关注。其实两套标准并不矛盾,只是由于其产生的背景不同,内容侧重点及目的有较大区别,应用的范围也有较大差异;ISO9000系列标准是质量保证、质量管理国际化的产物,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顾客,侧重于追求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最终来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它“涉及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阶段的全部活动”;而ISO14000系列标准是适应解决全球环境问题需要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管理,保护环境,更侧重于组织的活动、产品的服务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其涉及的是“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活动”。在这两套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都要经过体系建立、运行、认证这一模式,通过PDCA过程循环,完善系统管理,强调持续的改进,并建立起体系自我评价机制等这一系列活动;尤其指出的是两套标准在内容上的相似性为企业将之有机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其实ISO14000制定之初就已考虑了同ISO9000的结合问题,在ISO14000标准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本标准与ISO9000系列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体系原则,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列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这也说明了ISO14000系列标准与ISO9000系列标准的兼容性,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体化也一定成为必然。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于已通过ISO9000认证的建材企业在实施ISO14000标准的过程中,可优先考虑将ISO14000标准的各项要素科学合理地纳入ISO9000标准的各要素当中,这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保证原有认证的有效性;而对于两种认证同时进行的企业,可考虑统筹规划,通过建立两个体系协调运行、有机结合的方法,使之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减少负担和重复,保证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推动两个体系的健康发展。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