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海口整合多要素“合力出击” 创新体制建省会经济圈

2012-7-16 11:4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50| 评论: 0

摘要:   全面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的声音甫一落地,在各市县荡起一片片思想的浪花。   海口要做大做强做优;市县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带动?是承接?是整合?是融入?孰重孰轻,何 ...

  “全面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的声音甫一落地,在各市县荡起一片片思想的浪花。

  海口要做大做强做优;市县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带动?是承接?是整合?是融入?孰重孰轻,何去何从?琼北8市县开始陷入深深的思考,开始了蚕蛹破茧而出之际的思索与行动。

  行业整合 获得产业溢出效应

  海口有火山口,定安有百里百村,文昌有八门湾,琼海有万泉河,临高有临高角……

  “没有整合的力量,各地的旅游资源就像散落的珍珠,少了串连的线。”海南大学教授赵全鹏说,在琼北8市县里,旅游资源“零散小”现象客观存在着。这就需要把每个精品放在一起整合,形成合力,推上市场。旅游整合的潜力是有的,可以设计海口到东部一日游,海口到中部、西部两日游等旅游线路,增加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的需求。

  每个市县几乎都有乡村游,如何避免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在整合资源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应是省会经济圈旅游全盘考虑的问题。

  全盘考虑,意味着要一体化,意味着在体制上有所创新,消除一切旅游制约发展的障碍。赵全鹏教授说,旅游服务的一体化考虑,可以减少成本,并且在服务设施、消费心理上,让游客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定安县山椒村委会展旺合作社的常年瓜菜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小梁说,300亩基地生产的瓜菜,每次都会送4000斤左右的菜到海口的各餐馆。“基地现在最需要各样种苗,迫切希望更大的企业来帮助与带动。”

  没有特色,谈不上整合,更遑论带动。省委党校教授唐镇乐说,特色带动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较容易接受的理念,也较容易出成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亮点做亮、强项做强。”唐镇乐教授说,要挖掘区域特色,使之走出市县,走出岛外甚至国外。同时,要根据特色重新调整生产力布局,使各生产要素围绕“特色”形成新的合力和发展动力。并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增强“特色带动”底蕴,提高“特色带动”档次。

  有“特色带动”,也要有主导,不然亦是一盘散沙。目前各市县存在同质竞争、互相残杀的现象,如何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合作走向带动,是省会经济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打造省会经济圈的经济高地,就要壮大区域“龙头”经济实力,形成区域经济高地,以其辐射和吸纳能力增强带动功能,扩大带动成果。只有在龙头的带领下,省会经济圈的产业联系才能更加深入,产业链得以延伸,而周边市县可以就近获得产业溢出效应。

  人才整合 智力支撑圈内发展

  每个城市、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对此,澄迈县深有体会。“我县公开选拔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澄迈县负责人介绍,他们对人才求贤若渴,近两年引进了各类精尖人才。为了让这些人才留得住,澄迈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

  “目前经济发展现状难以吸纳高科技人才。”8个市县中部分区域内经济欠发达,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本身对人才的集聚能力有限。就此,省委党校教授赵丽坦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基础薄弱,难以引进顶尖人才;大型企业不多,不能给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足够空间。在物流、客流、资金流的过程中,尤其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这些市县由于就业机会少,创业平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外地发展。

  要实现省会经济圈的发展目标,人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省会经济圈需要五方面的人才,包括高层次、高水平的党政领导干部,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高技能人才。

  现代产业需求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临高县金牌经济开发区内,落户在此的詹尼游艇厂负责人说,造价不菲的游艇组装与制造,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熟练的高级工人。

  省会经济圈的建设,在人才上有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升级和部分产业的转移,必将带来项目、资本、技术乃至人才、管理的升级和转移,这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流水不腐”。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资源、生产要素,它和其它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一样,也是流动的。步入加速发展轨道的洋浦开发区,集约发展石油化工、制浆造纸、油气储备、港航物流等新型工业。开发区负责人说,在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中,洋浦更需要人才。

  只有较好地整合人才资源,才能助力省会经济圈建设。在人才整合的基础上,才有人才共享。只有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指导监督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有利于打通地区、行业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渠道,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从而推动优秀人才的集聚,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

  “要探索一些机制,让人才在省会经济圈内无障碍流动使用。”赵丽教授认为,建立统一的人才库,逐步做到人才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做到专业技术人员在省会经济圈内无障碍流动和使用。同时,建立统一的高端咨询智库,为一体化的深度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服务整合 共享圈内公共服务

  省会经济圈的建设,贯穿着同城发展的理念。在这个大“城”中,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交通布局、生态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呼唤着“一体化”,共享圈内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

  在洋浦开发区工作的王军说,与很多在洋浦人一样,每周的工作日结束后,都会乘车回海口生活。海口就像是洋浦人的后花园、后勤基地。洋浦人都非常迫切希望铁路与公路今后更畅通。

  要实现经济圈内的一小时,就要实施交通设施同网,充分发挥交通先行的引导作用,共同做好交通骨干网络建设。以实现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实现区域内各种公共资源的共享,才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激发省会经济圈的后续活动。

  “省会经济圈的核心是整合与融入。”赵丽教授说,在从竞争走向合作的过程中,各市县都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襟,才能最终走向融入。

  事实上,海口及周边多个市县都已主动谋划融入省会经济圈,并借力海口的发展路径。海口市旅游委负责人介绍,在琼北旅游圈的合作方面,海口与各市县已先行一步探索。目前,旅游合作已有多方实质内容的合作。

  与此同时,定安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主动融入琼北经济圈和大海口都市圈”就郑重写进了报告。定安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与海口紧密连接,放大与海口的同城效应,逐步把定城打造成功能区分明显、定位明确的宜居宜商生态卫星城。

  文昌市负责人表示,文昌主动提出融入海口,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方面实现与海口同城发展。为了与海口产业实现互动、对接,文昌特地参考海口相关规划,以便科学规划本市未来发展。在木兰头的规划中,文昌主动征求海口方面意见,纳入海口规划协调区,实现产业无缝对接。

  每个城市里的民众都在渴望享受地区发展带来的成果。建设省会经济圈,核心是消除贫困,缩小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使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经济圈

  经济圈又称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大都会区或都会区集合,属于1990年代开始渐多出现的中文地域经济用语。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经济圈是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经济圈通常指疆域极广的国家内部某一特定区域,常为城市群体的集合或在国家经济总量(GDP)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的区域。

  世界主要经济圈

  中国三大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日本三大都市圈:大东京(东京·横滨都市圈)、京都·大阪·神户(京阪神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北美四大经济圈:大纽约、大洛杉矶、密西西比三角洲和金马蹄地区(Golden Horseshoe,五大湖区)。

  环渤海湾经济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