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综合保税区成为海南经济的最新增长极
“国际旅游岛建设十大成果”候选事项 作为继洋浦保税港区后海南又一个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的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2011年3月16日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标志着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掀开了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一页,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也给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1年1月3日通过国务院验收 海口保税区于1992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4月13日经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封关运作,规划建设面积1.93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引进了海马汽车、韩国三星光电子、金盘电气、中和药业等100多家中外企业,形成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四大产业群。 但是,随着海口城区的发展扩大,海口保税区的发展面临园区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规划间矛盾突出等问题。2008年12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至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设立海口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海口综合保税区封关之时,包括海马汽车在内的原有保税区内的企业大多选择“留守”。 经过三年建设,2011年1月13日,海口综合保税区通过了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标志着海口综合保税区具备了正式封关运作的条件。这是我国继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之后的第四个综合保税区,也是海南继洋浦保税港区后,再获国家批准设立的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的特殊经济开放区域。 同年3月16日,园区正式封关运行。 预计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 作为海南目前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为海南扩大开放增添了加速引擎,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产业布局提供了全新坐标。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海口综合保税区"一区三园"(即海口综合保税区、原海口保税区产业园、海口综合保税区产业园、空港物流园区)等经济实体发挥效益,将有力促进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发挥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作用,辐射和带动海南区域经济加速发展。”2011年,时任海口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温精华说。 据介绍,海口综合保税区将从东至西建设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储区、保税物流区和口岸作业区。而随着保税物流、游艇制造、薄膜太阳能电池、葡萄酒分拨、高档消费品、汽车制造、进口农产品、海产品、生物制药等项目陆续入区进园,将逐渐形成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十二五"期间,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海口综合保税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71% 实际上,2011年该园区内企业生产经营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据了解,去年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1%;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4.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6%。 此外,据了解,封关运行后,海口综合保税区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具有强力拉动作用的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来区投资兴业。海口综合保税区前期招商的重点是新能源、保税物流和高档消费品展示等产业,而其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大企业和大项目纷纷抢滩入驻。 2010年12月首先进驻的汉能集团,其海南汉能一期25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的物流中心、主厂房等实现封顶,计划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而进口纯电动高尔夫球车整装项目已安装设备试产,橡胶期货保税交割仓、冷链仓库项目以及公共保税仓项目已开工,意大利葡萄酒分拨中心、水上飞机研制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