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河北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河北借力京津区域发展积极促进第三极隆起

2012-2-13 14:1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作为大中型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国内惟一一个与两个直辖市同处一个区域的省会城市。因此,优化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为石家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借力京津区域发展的正外部性,迅速形成区域经 ...

  作为大中型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国内惟一一个与两个直辖市同处一个区域的省会城市。因此,优化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为石家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借力京津区域发展的正外部性,迅速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已经达成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体化的发展将大大缩小各城市单独发展的负外部性,对于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弱势地区,尽早挖掘区域一体化过程形成的或者未来可能形成的正外部性非常必要,这将成为河北省城市区域发展的潜在动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正外部性的可能表现大致存在于三个方面:

  “一小时交通圈”的正外部性挖掘。在京津地区寸土寸金的地租成本持续上涨的态势下,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及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资本将随着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而转向京津周围的河北省各市县。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在“一小时交通圈”形成以后有可能从京津地区外溢至河北省京津周边县市,这将是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京津产业发展需求的正外部性:关联产业配套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京津产业的定位已经明确,许多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产业,包括农业产品,生活用品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京津产业发展的规模越大越需要配套产业的完善。河北省环抱京津,其独有的地理优势决定了京津产业发展的正外部性:配套产业的需求只能由河北省在京津周边的县市提供。这将带动河北省京津周边市县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产业拉动效应。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双向正外部性的彻底体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更为彻底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建成以后,随着政策性壁垒的降低将极大地降低区域间的交易费用,促进优势产业在三个区域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在三个区域内合理化流动。由原有的行政分割造成的产业移动障碍将极大地降低,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将会更加明显。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产业链将得到优化。这将有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体的双向外部性的形成。

  京津冀三极互动性发展,两极撬动一极。京津冀的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按照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已有的“两极”北京、天津将带动河北省各区域由点到面的递进发展,这就是两极对第三极的撬动作用。

  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河北省明确提出把石家庄作为京津冀第三极来培育。这意味着河北省的第三极有了候选者,原有两极在带动河北省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触动作为第三极的河北省会石家庄的潜在增长极的形成。这个增长极既依赖于原有两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发展的正外部性的辐射作用,同时又将配套产业作为潜在经济增长极进行定位。要将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变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极必须尽快实施河北省经济区域发展战略,这有利于河北借力京津创新资源、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加速实现区域经济崛起和振兴。

  虽然可以借力京津城市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河北省内经济完全依托京津的发展。在借力京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架构好省内各城市区域间的产业包容性发展模式。架构好省内产业间的包容性发展模式。所谓包容性发展模式指的是产业或者区域间发展既有互动、互补又有可持续、可兼容、双赢。客观而言,区域内产业发展和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可能面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甚至出现对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没有包容性发展模式将导致对资源无序竞争和短视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