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会馆经济 让北京会馆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活起来
近日,梁启超在京的暂住地新会会馆面临拆迁一事得到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明确回应:新会会馆不但不会被拆除,而且将被原址保留并对外开放。为保护和利用会馆,西城区今年将引入低碳、科技、宜居、文化理念,在会馆密集地区通过保护、腾退、修缮、开放、利用,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打造会馆文化集群。 对此,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会馆最好的保护就是实质性地保护会馆建筑本身。因为会馆是文物,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特点。新会会馆得到保护是好事,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保护会馆就应对其进行原汁原味的修复,这样才能达到完整保护的目的。
新会会馆折射出的集体命运—— 将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文化信息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曾是梁启超在北京的暂住地。新会会馆始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梁启超于1890年和1895年两次进京考试,1891年在京完婚和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均在此短暂居住过。据记者了解,梁启超故居和书斋“饮冰室”均位于天津,已于2002年修复。而梁启超在北京的固定居所位于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23号,现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西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新会会馆是区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而文物普查登记项目被视为与文物一样予以保护。粉房社区内除新会会馆等少数会馆外,不少会馆已经成为大杂院,主体建筑几经翻改,已经失去了文物的原真性。然而,为了保护、利用和开发会馆,西城区仍将坚持“凝固老的,注入新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修缮和利用。对于那些建筑遗迹已经消失或者无法再单独重建的会馆,西城区政府将采取在原址新建筑上刻印符号、挂牌标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