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将加速中国未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
1996年至1997年,我作为东京大学派到北京大学的交换留学生,第一次来中国学习。2003年至2004年,作为中国教育部的高级进修生,我又回到北京大学继续研究中国外交。 2010年7月,作为东京大学研究小组的成员访问广西南宁。我对中国是熟悉的,对广西算得上有一定的研究。 拿出世界地图,在北京和新加坡之间画一条线,处于中间位置的就是南宁市:一个不为日本人所熟悉的地方,但它却是世界级山水名城桂林市所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从南宁放眼世界,你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从南宁出发去泰国曼谷和菲律宾马尼拉,其距离要小于去上海的距离,南宁到老挝首都万象的距离与到重庆的距离基本一致。与南宁相邻的大城市哪个最近?广州、长沙、贵阳还是昆明?其实是越南河内。 上世纪90年代,南宁市在国际上基本没有知名度。以1998年3月为时间基点,当时所有的主要国家在香港都设有总领馆,广州有15个国家设总领馆,昆明有3个,南宁一个都没有。10年前的南宁,也只不过是一个气候温和、绿树成荫的地方都市,依旧默默无闻。2000年11月,当时的朱镕基总理提议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设想中,也没有包括广西。直到2003年10月8日,南宁才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的中国-东盟首脑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议,以后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取得了与会各国首脑的一致赞同。从此,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后,内外投资商云集,大型商业区、现代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南宁的经济和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领军城市。 据说,当时在国家层面确定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主要理由有两点:其一,是广西具有沿海、民族自治和西部大开发三重优惠政策;其二,广西是中国惟一与东盟各国水路相通的省区。中央政府认为,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更有利于自贸区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当然,这一切更是中央政府和广西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了解到中央政府决定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图后,广西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配合。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不但将博览会内容充实,成功打造了“两会一节”的活动形式,又进一步主动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圈的构想。随后,又广泛征求意见,兼顾各方利益,结合建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深化现有的大湄公河流域合作,提出构建以“一轴两翼”为框架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战略发展格局。该设想得到了参与各方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在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中,南宁市主动强化自身的窗口地位,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魅力,出色的工作也赢得了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办局的积极肯定;广西也赢得了来自中央政府各方面(包括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广西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广西与邻省广东相比差距明显,人均GDP一直在低位徘徊。2003年人均GDP在全国排倒数第4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5%。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2008年,人均GDP上升了3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5.9%(基本上与四川并列),广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定点与建设过程中,广西与云南,甚至与越南都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关系,广西为了赢得这场竞争,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打造了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建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荔园山庄、领事馆区、南友高速公路等。 这个实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国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互动。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外交权,广西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这类重大国际经济合作框架没有多少影响力。但是,广西主动配合中央政府的工作,积极发展与深化同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最终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领头羊,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自由贸易协议。经过各方努力,在过去10年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经在东亚区域国际合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广西经验无疑会加速中国未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广西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楷模。 益尾知佐子(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