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
打造50个产业集聚区 规划面积864平方公里 记者从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日前,青岛市正式发布《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下称《规划》)。 按照规划,到2015年,青岛市规划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300亿元。其中,优势产业集聚区达到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达到4300亿元,集聚度提升到65%以上。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7个,省级示范基地12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50亿元。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发展5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864平方公里。其中,优势产业集聚区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2个。 该规划出台具有一个严峻的产业背景,就是青岛市工业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开始凸显。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集聚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集聚度仅排名副省级城市第9 据了解,根据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课题组的实地调查,结合各区市上报情况,截至2011年底,青岛市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聚园区有76个,有规划、尚未形成规模的有24个,合计产业集聚区100个。集聚区规划总面积约883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工业总产值约654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8%;园区平均面积883.4公顷,园区平均产出强度每公顷741.1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组数据,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速度,还是与全国同类城市对比,青岛市总体都呈现出集聚程度偏低、新兴产业较弱的特点。这其中,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市工业集聚区集聚度排名第9,远低于第1位成都市74.7%的水平。从产业内部来看,存在着大集中,小分散的现象。比如,作为青岛市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在黄岛、城阳、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7个区市都有分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集聚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1342亿元,仅占全部集聚区总产值的占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项目少、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链短等问题。 与此同时,集聚区还存在集聚区布局规划滞后、土地管理乏力、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 工业产业集聚区优化到50个 按照《规划》,青岛市将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管理服务到位的产业集聚区。 这其中,工业产业集聚区经济规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20%以上。到2015年,50个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300亿元。其中,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工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度由51%提升到65%以上。到2015年,市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3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7个,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2个。 同时,青岛市还将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特色集聚区。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加快建设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涉海产业体系。整合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注重龙头项目引进和扶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集聚度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集聚区,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整合、集约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内知名自主品牌,改造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探索食品饮料产业高端发展之路,优化一批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凸显主导产业特色,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调整一批机械(钢铁)产业集聚区。 记者注意到,在未来,青岛市将按照巩固、整合、调整的原则,对现状中的100个集聚区进行战略优化。具体是将空间范围明确、主导产业突出、有大项目落地、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33个产业集聚区予以保留,巩固发展;将处在同一区、市,且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41个集聚区,整合为17个新的集聚区;将产值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十二五”规划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潜力不足或所在乡镇规模较小的26个集聚区,不纳入本规划,鼓励这些集聚区内的企业逐步调迁到规划的相应产业集聚区内。 据了解,《规划》共纳入5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372公顷,已开发面积34120公顷。其中,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2个。从《规划》中50个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来看,位于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有30个,占总数的60%;位于6个工业功能区的有11个,占总数的22%;位于五市的33个,占总数的66%。 规划22个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 按照规划,青岛市将全力打造“一带展开,三城集聚”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其中,沿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以青岛高新区生态科技城、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为基地,拉开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框架。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22个。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7个、新能源产业集聚区3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4个、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4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3个。规划面积27265公顷,已开发面积3526公顷。2011年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2015年目标工业总产值4311亿元,年均增长37%。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两轴辐射”的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带。以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为两轴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重点建设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等6个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主导与传统支柱产业。 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带共规划布局28个产业集聚区。其中,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6个、石化化工产业集聚区3个、汽车产业集聚区3个、船舶产业集聚区2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4个、机械(钢铁)产业集聚区7个、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2个、其他产业集聚区1个。规划面积54437公顷,已开发面积24414公顷。2011年工业总产值4982亿元,2015年目标工业总产值10968亿元,年均增长22%。 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是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青岛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加快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青岛市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的相关规划,并确定了29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