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建筑保护 查看内容

老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护

2010-12-1 11:4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90|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前不久,笔者参观了上海1933创意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沙泾路10号、29号的原远东地区最大的宰牲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也称1933老场坊,而今它已成为外滩18号、新天地、田子坊式的时尚场所。从亚洲最大的远东屠宰场 ...

  前不久,笔者参观了上海1933创意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沙泾路10号、29号的原远东地区最大的宰牲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也称“1933老场坊”,而今它已成为“外滩18号、新天地、田子坊”式的时尚场所。从“亚洲最大”的“远东屠宰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作为一座老建筑,在有的人看来并无多少价值的宰牲场,其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并焕发青春活力,依赖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新思维、新创意。当历史与时尚创意在“1933老场坊”完美结合后,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娱乐、怀旧和摄影创作的场所。

  暂且不论一些城市在过去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一些历史建筑大多已被拆迁一空,如今城市又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产业“退二进三”、工业郊区化的趋势推动下,老城区内原有一批在城市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发展较悠久的工业企业,普遍面临转移外迁或结构重组的问题,而承载了这些企业几十年发展史的产业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厂房、仓库、水塔、码头、冶炼炉、烟囱、铁轨等也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困惑。若处置不当,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将遭厄运或被废弃,或被拆除,或被移平。

  或许,上述建筑物和构筑物中的大部分尚未能确定为文物或历史建筑,但“它们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留住它们,就可以保留城市记忆,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要知道,这些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复制的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历史、城市的文化记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依赖于市民的共同价值观,依赖于城市文化、历史建筑所铭刻和记载的历史,依赖于这个城市发展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内涵和积累。通过城市的独特建筑、通过建筑所记载的文化记忆这条路径,我们才能把握生存的历史之“根”,我们才能梳理城市的人文肌理。

  如何才能留住上述体现工业文明的脚印呢?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他指出:“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努力把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变革中,通过创意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并通过现代都市的媒体传播和产业营销手段,将其整合进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体系,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也是保护,且能因此而令一些独特的建筑、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被创意被保护中,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警示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作为城市的享受者和管理者们,理应有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重视老建筑、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其可持续的新用途,使老建筑旧貌换新颜,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之中,为城市和市民带来最大的效益。”城市,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细节支撑。健康的城市应该为人们提供记忆与想象的空间,让人们的思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延伸。工业遗产建筑,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历史记忆的建筑,自能帮助我们去追寻已经流逝的岁月,收集不见踪影的过去,真实地享受历史;而通过注入创意元素,其必能让历史精髓的光环,沿着时间之维,放射出更加璀璨之光,从而照亮今天,并折射到未来。

收藏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