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访谈 查看内容

方振华:我是感性随意的人

2013-8-27 14:1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05| 评论: 0

简介: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习艺术的方振华认识到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毕业后,经过一次次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实现了成为独当一面、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的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将跨地域的工作经验和 ...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习艺术的方振华认识到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毕业后,经过一次次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实现了成为独当一面、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的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将跨地域的工作经验和西方思维方法融合于设计领域,形成了个人的独特设计思维理论。   十几年前,方振华修正了他的梦想,他不再以工作项目或财富作为目标,而是希望能提升年轻设计师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正在努力。
方振华
  思维是人生的基础   方振华就读的是美国哥伦布艺术及设计学院。因为申请了助学金,他需要每周为学校工作8小时,工作内容包括打扫卫生、整理图书馆资料、到博物馆做导游等。   “图书馆可以查阅很多资料,还有未对外开放的藏书,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可以与来此寻找资料的不同老师交流,学习他们不停学习和寻找的态度。博物馆的导游工作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除了看到藏画外,最重要的是不停地看,不停地解答,不停地思考。这使我明白了拥有个人思维的重要性。”   方振华说,在美国即使是7岁的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品时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交流和表达。这让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教育下孩子们思维的无限制。这样的认识成为他的感性设计理念的基础,并一直影响他至今。“从而令我今天在教育上刻意传播拥有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成为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内讲授‘创意与思维的发展’课程的基础。”   方振华大学三年级便开始在设计公司做兼职,当绘图员兼打杂,毕业后留在这个公司。“我兼职时表现了我的设计能力,得到公司的赏识,所以转正后便升了职。”方振华说。   在美国工作4年后,无意识地用中文和秘书讲话这样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勾起了他回家的念头,找一个吃米饭长大的女孩成家的想法不可抑止,“我想到这里便对自己说,这是我要回家的时候了。”   “最伤感的是最后一天,在空无一物的住所,放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行李箱。我流了泪,告诉自己,我8年前从香港来留学就只是带了两件行李,今天回去也就只有两件,没多没少,实际上放在心中的知识则远远多过我能估算的。这一刻的伤感便变成我日后人生路的转折点。”   用感性处理每一个空间   方振华的回归恰逢其时。   他曾这样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设计:“那是设计的空白期,本土设计师不成熟,没法独立去处理项目,设计项目也都是由国外公司负责。当时香港是东南亚设计项目的中转站,欧美的设计公司都在香港设分公司,他们培训的本地人才,加上国外学成回来的精英,这个行业慢慢地本土化、专业化。”   一直到今天,香港的设计手法和管理方法都是沿袭欧美。凭借自己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方振华顺理成章地走进了香港设计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方振华做了不少成功的项目,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渐渐地他成为香港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并于1993年担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   正如他凭借感觉做出了回香港的决定一样,方振华做设计时,同样注重感觉,而不是追随潮流或受制约于风格。   “设计与潮流或者风格没有关系。做设计时,一提到潮流或者风格,我们往往会停止寻找空间更本质的东西,所以我说这只会限制我们设计。我觉得设计是抽象的过程,设计过程原本就是不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的。我的设计不是以潮流或风格作为蓝本,我寻找的是一种体验的感觉,应该靠个人的设计手法作为穿越潮流的工具,令自己站在它的面前。”   “以样板间设计为例,和一般设计师不同,我以设计一种感觉为开始。我把我设计购物中心的理念运用进去——购物是一种体验的乐趣,样板房也应该是。所以我不提倡古典欧式或美式风格,而是希望通过设计给参观者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这就是我设计的目标。”他解释道。   方振华说,设计时,当设计的目的不是风格而是体验,答案便会明显。“一个企业的室内设计如果用某一种风格来处理,那参观者会依他对这风格的理解和好恶来衡量企业的作风或CEO的喜好。但如果针对体验、通过合理安排令参观者体验到企业的文化,那便是一个更准确的感觉。如果设计师能用这方法处理设计,令观众产生一种共鸣,便可以成功地与形象配合。”   方振华认为每个设计出来的作品都应该独一无二。“每个项目都应有它的独特DNA,就如每个人有她的个性。设计就是要找出每个项目的特性把它变成亮点以及它的魅力,这样才是最理想的设计状态。如果项目欠缺了这点,便欠缺了灵魂,这样的作品也没必要存在。”方振华说。   “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很感性的设计师,这一点我没有否认。我认为每一个设计师应该用‘心’做设计,那正是我们感性的源泉,我总以感性来处理每一个空间组合及材料的运用。正因为如此,我要求我的设计永远以风格这种理性定义当目标,而是感性的体验结果。这让我设计的思路更开阔。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都把理性的东西推到一边,等设计定案后才去处理。对于我的设计而言,理性不应该凌驾在感性之上。”   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教育   近年来,方振华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大陆。   方振华最初和大陆打交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来浙江省杭州市参与设计,将西湖边的杭州饭店改造成香格里拉饭店。如今,他将国内的立足点定在杭州。   “我也不知道是我选择了大陆还是大陆选择了我,我是感性随意的人,不是那种刻意为自己安排或策划一条路而后走出来的设计师。从来我都是跟项目走,留恋的地方便多待些时间。2000年初,有个客户邀请我来杭州做项目,我和杭州的故事又重新开始,也触发我对西湖的爱慕,所以我便留了下来……”   在大陆,除了做项目,方振华还有更重要的目标。   在修正梦想的时候,方振华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规划: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设计,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休息,剩下的三分之一用来做教育。   方振华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大学的特聘教授,并定期在清华大学讲课。他还经常举办个人讲座,向公众传达自己感性设计的理念,并定期在报纸书刊上发表与设计有关文章,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经验。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年轻的设计师,使他们获益。   2005年,方振华用个人名义及财力成立了“方振华最具创意奖”,用以鼓励那些有想法有抱负的年轻设计师。   “现在有很多有抱负、尚未被社会坏习惯影响的设计师,他们有一定的冲劲去做一些理想中的设计。但是这些设计师在国内很难得到认可,所以我提拔这些设计师,推动他们的原创精神。”方振华如是说。   “方振华最具创意奖”每两年评一次。为了公平起见,方振华自己并不担任评委,而是邀请一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设计协会会长担任评委,评奖对象为30岁以下的年轻设计师。   在方振华看来培养新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不喜欢做同一种工作,更不喜欢只当一个角色。只有不断改变思维的方法,才能保持思维的激情。当设计师和老师给我两个不同的角色。我可以感染到学生们的青春无畏精神和做事不依规矩的行为,这是我之所以能保持童心的注射剂。”
收藏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