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论
订阅
View more
故宫的“皇家色彩”和“吉利数字”故宫的“皇家色彩”和“吉利数字”
太和殿 说起北京故宫,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深邃、宽阔、高贵,象征着帝王的皇权森严和地位的至高无上;说起故宫建筑,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词就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流光溢彩 那么,故宫在建筑 ...
保护历史建筑须有更完善的制度安排
近期,继媒体曝出广州沥滘村民反对将自家列入历史建筑线索之后,又出现大塘村两处已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清末民国建筑在公示保护过程中被拆除、重建的事件,这都说明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建筑遇到了更复杂的利益冲 ...
城市群发展失衡难题如何破解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最新出版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显示,珠三角城市群在人口、经济和城市规模分布上都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城市文化指数却很落后;长三角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作 ...
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有3个特点:一是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 ...

View more
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 厦门应先行先试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 厦门应先行先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如松 生态人居是生态关系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是市民的生态,首先要宜居,房子不一定要大,够住就行。其次要宜业,住所附近 ...
另类建筑突兀论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另类出位的建筑设计成为主流话题。近期这一话题的风头被安徽鼓形建筑夺了去。 位于安徽合肥滨湖新区的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开张,该大楼号称世界最大的单体鼓形建筑,整栋 ...

View more
中国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中国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国土生态安全和人地关系和谐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使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使大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衰退,造成洪涝和干旱灾害 ...

View more
北京故宫:殿宇森森显皇威北京故宫:殿宇森森显皇威
北京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在明清王朝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 ...
保护历史建筑 明晰产权是第一步
近期,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出生地珠海市唐家村的区一级不可移文保单位、唐绍仪的家族祠堂巨川唐公祠产权出现了纠纷。它是公产房,但唐绍仪的孙子唐景昙认为祠堂的原主人是唐绍仪,应由唐绍仪的后人所拥有,他们 ...
老旧小区改造主体最好是业主
近段时间以来,有不少关于珠海老旧小区改造的报道出现,使这一话题得到不少人的关注。 老旧小区改造实际上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必然有些小区已经十分老旧甚至破落,如何改造 ...
再造太原的“奇迹”不断被创造
11月的太原已入冬,天气逐渐寒冷,城池错落叠架在一片暗灰色的苍茫之中。但严寒并没有挡住太原城再造运动的火热步伐:大大小小的塔吊、挖开的深沟、摆在路边的排水管,正将太原带入史无前例的整修之中。 ...
从“因产造城”到“城为谁造”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佛山物流枢纽小镇小塘车来人往的繁华,还深深印在老佛山人的脑海中,而玩具袜子童装等专业名镇的辉煌仿佛也是刚翻过的昨日篇章。 30年来,佛山经历着城市的大整合、五区镇街的区划调整、 ...
建筑如何与环境共融
有责任的建筑师能够通过设计,将城市、景观与建筑无缝连接,从而艺术化地在这个区域、这个场所直至这个建筑的历史记忆和此刻建造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墨尔本港区亚拉河上的网桥像极了一张撒在河面 ...
景区应给动物留条迁徙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被北五环分割为南北两园,连接南北园的空中天桥,是一座遍植树林花草的生态廊桥,为生活在公园里的上百种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提供了迁移和传播的途径。这也是我国首个城市公园的生物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