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贵州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贵州馆木建筑诠释自然和谐

2013-8-15 22:4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34| 评论: 0

摘要: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省区市联合馆内,有一名"少数民族盛装少女"静静矗立--苗族风雨桥将侗家鼓楼和苗寨相连,仿佛是"她"的头冠,水帘造景端庄大气,仿佛是"她"的裙摆。"她"就是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网上贵州馆)。   " ...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省区市联合馆内,有一名"少数民族盛装少女"静静矗立--苗族风雨桥将侗家鼓楼和苗寨相连,仿佛是"她"的头冠,水帘造景端庄大气,仿佛是"她"的裙摆。"她"就是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网上贵州馆)。

  "贵州馆是全国31个省区市馆中,唯一一个主体建筑全部采用木结构的场馆。"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晓云说。

  在贵州省的苗族、侗族聚居区,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座座高耸的鼓楼被绿荫环抱。"寨外"溪水环绕,侗族女孩唱起侗族大歌,宛如清脆的鸟鸣,苗族少女三三两两靠在花桥回廊边挑花绣朵……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方世外桃源。

  在世博会贵州馆,千里之外的闲适与宁静得以重现。木质的鼓楼和吊脚楼在灯光辉映下,充满灵性;电脑精心制作的少数民族男女群像,唱着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让人仿佛置身苗乡侗寨;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造景、喀斯特溶洞、万峰林(双乳峰)地貌、红崖天书等景观一一呈现。瀑布、水雾、溪流等营造出一个凉爽怡人的世界。三面洞开的馆门,欢迎八方来客,传递贵州人的热情奔放。

  贵州馆的木建筑采用侗族营建工艺,不用一根钉。馆内所用木材全部从贵州黔东南、花溪等地采集而来。建设队伍则来自全国最大侗族聚居地贵州省黎平县,领队杨应琪曾被建设部授予"民间古建筑大师"称号。

  贵州馆的建设,既有民族建筑工艺的传承,又有大胆创新。施工队员之一、侗族建筑师熊兆祥说:"我们建的不是房子,是一件创新的民族文化艺术品。"

  据熊兆祥介绍,贵州馆在设计上与以往的一些当地特色建筑有很大不同。他说:"比如风雨桥,过去一般设计都是直的,这次是弧形的。由于场馆设计的创新,使其建设难度远高于生活中的侗族实体建筑工程。承重结构、设计比例、材料使用等都需要专家不断完善设计方案。施工队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耗费8个月时间,终于如期完成了弧形风雨桥的建设,这是侗族建筑史上的第一次。"

  据了解,贵州馆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习惯,按照侗族的礼制,在黎平县举行了伐木仪式。仪式当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吹芦笙、唱侗歌,庄严而隆重。仪式之后,上山伐树、种树弹墨,每砍一棵树就要新栽20棵树苗,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全木榫卯结构的贵州馆自世博会开园以来,迎来如潮游客。截至8月初,累计有超过400万人次参观过贵州馆。一些外国政要也对贵州馆的精美工艺惊叹不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