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北京:“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召开

2013-8-15 22:5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 评论: 0

摘要: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建筑就是它最直接的名片,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如何才能打造出美丽的城市名片呢?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中外学者就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留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进行了探讨。 ...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建筑就是它最直接的名片,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如何才能打造出美丽的城市名片呢?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中外学者就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留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进行了探讨。

  修旧如旧

  彼得·马耶夫斯基,曾经担任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副司长,现任波兰国家文物收藏博物馆的馆长。他的演讲就围绕被欧洲同行所称道的波兰城区纪念碑、皇宫和老教堂的修缮而展开:

  彼得·马耶夫斯基:在重修老建筑之后我想波兰尤其是波兰纪念性建筑的修建是值得一提的,据我所知在德国柏林的恢复性建筑中都借鉴了波兰的做法,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精神在老城古建中体会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我觉得在讨论一个有历史城市如何重建过程中应该邀请历史学家和文化人士参与。

  马耶夫斯基认为,在包含波兰人民苦痛和革命的经历中,老建筑的风格最容易让人回忆出那些不应忘记的历史,即使拆除重建也应该保存原有建筑风格。在会后采访中,他还特意提到对于中国城市的印象:

  彼得·马耶夫斯基:我曾经访问过中国的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各城市,其中北京给我的印象最好,他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像紫禁城就给我很深的印象。

  保留保护的同时 不能让老百姓受苦

  小桥流水旖旎还是钢筋水泥林立,无需过多语言的粉饰,街头巷尾的一砖一瓦透露出这所城市的气质,更体现了居民的风貌。在国内众多城市加快基础性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及老城改造的话题,但用“修旧如旧”来要求每一所城市,标准似乎太高了。作家莫言也参加了本次论坛,他在会后提出,例如北京,很多老胡同其实已经破烂不堪,如果还照此保留,受苦的是老百姓。

  莫言:那我想这个要根据行程,如果这个地方本来还有可以扩建成更大的这种有特色的建筑的空间,那就没必要非要搞这么一点点旧,花那么多钱,一片平房区北京平民居住的地方,非要保留他里面的大杂院,保留里面上公共厕所,上煤球炉子,他里面老百姓生活的很痛苦,这样的建筑保留没什么意义,不如推倒重新建设重新规划。

  老城区不能简单拆除

  是加大投入保留古香古色还是推倒重来?论坛上来自西班牙的法理学家阿尔瓦罗·希尔·罗布雷斯提到,不仅中国,其实欧洲很早就面临过老城改造的矛盾:

  阿尔瓦罗·希尔·罗布雷斯:老城区是人民的财富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能简单的拆除,其实这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当初罗马在拆除重建的过程当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老旧的城市是国家的财富即便它可能丑陋也可能是旧政府的所在地,也应该试图保留,因为这会赋予年轻人记忆和历史。

  不能缺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与冷静的思考

  面对老城区,作家冯骥才明显带着留恋,而同样是作家的莫言却更显干脆,但他们二人都认同,在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建设规划中不能缺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与冷静的思考:

  冯骥才:我们到底是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的质量更高呢?我们还是为了把这房子建了房子拆掉了以后我们想拿房子开发赚钱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是开发赚钱的话我觉得我们就没法跟他讲了,就有点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了,你说我要保护他要赚钱,那就根本,那个冲突我觉得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如果你要说说我们要改变,改变我们这个城市生活的质量,改变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面貌,我们怎么样使城市更好,那么城市的精神、城市的历史、城市的个性它是城市生活质量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

  生活环境要改善,可文化遗存也需要保留。如何在矛盾中平衡?如何让决策更为合理?作家莫言谈了他的看法:

  莫言:应该多讨论,一些标志性的大建筑应该前面讨论才对我觉得,起码我想及时防御嘛或者拿出方案来全民有意愿投票的网上投票就行了,而不是由几个人来决定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