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上海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消失的乡土建筑 文化遗产之痛

2013-8-15 20:1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01| 评论: 0

摘要: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参与和社会共享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词。 乡土建筑唱主角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在全国 ...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参与和社会共享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词。

乡土建筑唱主角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始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整个工作至2011年12月结束。乡土建筑是此次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襄樊市南漳县是湖北省文物大县,也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湖北省唯一试点县市。普查试点工作于2007年10月10日开始,截至目前,普查人员已完成全县10个乡镇、265个行政村、31个街道居委会的田野文物普查工作,共收录文物点764处,其中民居76处、山寨385处、墓葬141处等,取得丰硕成果。

在板桥镇冯家湾,两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建筑考究,由清一色的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前低后高,错落有致。在门、窗、檐、墙等部位,醒目地雕饰有花、鸟、鱼、虫、瑞兽及渔、樵、耕、读画像,栩栩如生,造型优美,堪称湖北乡土建筑的精品。

襄樊市文物普查首席专家叶植介绍说,这是当地一位姓冯的大家族的老宅,属典型的湖北建筑风格,其雕梁画栋中的“暗八仙”颇具特色。

在文物普查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一座建在荆山山脉、海拔600多米的险峰之上的古山寨──青龙寨。这座大约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山寨,依山起伏,全部由石块垒成,有大小石屋几十间,以及炮台、t望台等。

据了解,南漳古山寨大都是明清时期为防匪患,由官府或当地豪绅等组织修建的,大大小小共有500多处,此次文物普查收录了300多处。其中,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大山寨”的卧牛山寨,周长2500米,面积相当于清代一座小县城,是普查人员先后三次上山求证才确认的。

南漳县文物局局长郭永金说,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大部分是乡土建筑,数量众多,是前二次文物普查收录文物点的几倍。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前景堪忧

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遗憾地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消失速度大大加快,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可以看到,重视、宣传不够,群众保护意识淡薄,是导致民间文化遗产加速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子里以前老房子很多,不知道是文物,大都被村民拆掉了,拆掉的一些石狮子、石鼓、木隔扇、门窗等也被便宜卖了。在冯氏老宅二楼窗台,原有两幅对称的精美木刻浮雕,现在只剩下一幅。据这家主人讲,另一幅被他以50元的价格拆掉卖给了一个外地人。

据南漳县文物部门介绍,目前全县列入国家、省、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91处,只占已发现总数的10.8%,而民间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则更少。

经费不足则让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陷入“僧多粥少”窘境。据介绍,在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南漳县共收录文物点700多处,但目前被推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26处,经费相对有保障;而大量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间文化遗产则基本没有经费来源,缺口很大。

同时,机制不健全也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前景蒙上了阴影。沈海宁说,当前,文化遗产产权所有者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一个主要障碍。如对此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由于大多未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政府不能单独提供宅基地,并相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等,一些古民居、原始造纸作坊主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随时可能拆除原文物点建筑建设新居。

呼唤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存在“文物越多,包袱越重,责任越大”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专家建议,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应在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导入国际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一些点多面广、一时不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间文化遗产,建立和完善新型文化遗产登录制度。通过建立这一制度,采取向公众公布,实行挂牌保护等措施,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科学的保护机制,把文化遗产保护由“少数的抗争”变成“共同的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