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气候应变建筑”悄然起步
摘要: 夏天,偏南风“岔”着吹过;冬天,北风口上又罩起一顶帽子。作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尝试,“应变建筑”正在武汉起步。 率先进行这一努力的,是武昌长江边的融侨华府小区。昨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小区16栋 ...
夏天,偏南风“岔”着吹过;冬天,北风口上又罩起一顶帽子。作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尝试,“应变建筑”正在武汉起步。 率先进行这一努力的,是武昌长江边的融侨华府小区。昨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小区16栋房子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呈倒“V”型分布,“缺口”对着东南方向。 小区设计单位、深圳三境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段敬阳介绍,小区房子的朝向、间距,都经过精确测算,确保夏天季候风以适当速度通过,带走内部热量。 到了冬天,北风袭来时,位于倒“V”字底部的楼宇,正好挡住呼呼而来的冷风,如同在小区北面罩起一顶帽子,使小区、居民家的热量不被带走。 “武汉夏季气温并非全国最高,但市民依然感觉很热,空气流通不畅是原因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虹博士说,中高层建筑群杂乱无章,是最大障碍。 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和人口越来越密集,“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密集的高楼大厦不仅阻碍空气流通,影响热能的消散,玻璃幕墙又加剧了热岛效应。 她介绍,研究已表明,如果进一步打通市区、市郊湖泊河流的联系,让流动水体形成风道,可明显改善城市通风状况,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抵御能力。 武汉市规划局透露,按该市已制定的城市风道规划,将在主城区打通6条风道,将城外的凉风引入市中心,减轻江城夏季的炎热程度,以摘除“火炉”帽子。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