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进势头明显 以对接长三角
湖南新布局已日益清晰。 “湖南向南”,对接珠三角,一直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多年来,广东一直是对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湖南已成为承接广东往内地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 今年以年,湖南瞄准新目标——长三角,“东进”势头明显。6月16日,湘沪两省市举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签署《关于加强两地战略合作共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框架协议》,两地合作日益密切。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提出,加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互动,积极推动两地机场、港口、高铁及重点物流枢纽充分对接;支持和推动湖南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强两地口岸建设大通关合作,打通港口物流直航,把上海自贸区口岸的功能延伸和拓展到湖南。 沪湘联系升温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湖南向南。1991年,时任湖南省长陈邦柱带队,首次赴广东考察。高层党政代表积极主动拜访,一直是湘粤两省互动合作的重要形式。 去年开始,湖南和上海两地高层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另外,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沪昆铁路即将通车,两地合作也迎来政策和交通便利。 今年5月份以来,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和省长杜家毫多次和上海方面互动。 5月20日至21日,湖南省长杜家毫在上海就岳阳城陵矶港开发、建设、运营等合作事宜,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交流座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5月29日,杜家毫等在长沙会见了由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考察团一行。 6月16日,湘沪两省市举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杜家毫和上海市长杨雄分别代表两省市政府签署《关于加强两地战略合作共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地将积极推动优势互补,加强改革创新对接,在开放型经济、产业合作、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科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另外,在项目布局上,2013年5月,湖南迎来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实业投资项目,即上海大众长沙项目的签约。该基地规划7000多亩,总投资120.8亿元,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 从“向南”到“东进” 作为内陆省份,湖南一直依托珠三角辗转出口贸易。据统计,近些年湖南70%以上的外来投资来自泛珠地区,相比之下,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则不到两成。 此外,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持续高调呼吁,湖南和周边中部省份的实际合作,多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抱团要政策方面,而因中部省份之间区位差异较小,产业合作多还停留在协议上。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湖南省政府早年在做布局时,一直有“向东”的概念,但很明显的是,湖南和珠三角更有地缘优势和互补性。“现在通过长江经济带,以及沪昆铁路,让湖南向东增加了现实可能性,特别是近两年两地合作算是进入实质性阶段。” 沪昆高铁开通之后,长沙有望成为第一个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高铁直接将湖南与上海连接起来,也为湖南“东进”长三角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长沙市政协委员、高级经济师江跃龙分析,湖南资源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此外,劳动力资源也丰富;并且一直以来,上海与湖南之间交流较多,上海人喜欢湖南的农副产品,湖南人则特别喜欢上海的日用品。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从黑龙江调任湖南省长的杜家毫,此前在上海任职30年有余,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松江县委副书记、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职务,2007年12月调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之前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湖南当地接近政府人士分析,杜家毫熟悉湖南和上海,其与上海的渊源,在推动合作及产业对接方面,可减少沟通成本。这或将在推动湖南与上海的合作中起到较大作用。 杜家毫在6月16日的交流会上表示,湖南将和上海全面加强双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航空海运、海关出口等方面的合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