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八局苏丹法西尔至乌木卡达达公路项目“十一”见闻
简介:十月的北非,艳阳高照,气温高达40度以上,地处北非沙漠腹地达尔富尔高原上的北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地区更是炎热非常。但是高温和烈日挡不住中铁十八局集团国际公司苏丹法西尔至乌木卡达达公路项目员工的激情和干劲。 ...
十月的北非,艳阳高照,气温高达40度以上,地处北非沙漠腹地达尔富尔高原上的北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地区更是炎热非常。但是高温和烈日挡不住中铁十八局集团国际公司苏丹法西尔至乌木卡达达公路项目员工的激情和干劲。他们在祖国生日期间,在工地上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他们在万里之遥的苏丹,以劳动这种最光荣、最崇高的方式,向祖国62岁生日献礼。 国庆期间,记者走访了该工程工地。由于该地区位于撒哈拉大沙漠边缘,沙漠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安全局势动荡,民生凋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时不时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在到处巡逻。出于施工需要,项目部在法希尔市、古玛、乌木卡达达设立了三个营地。 在法希尔营地,中苏两国国旗高高飘扬,整齐的白蓝相间的彩钢板或者改造后的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宿舍、办公室布局有序,排排绿桉树苗点缀其中。白天,营地显得非常安静,至偶尔可以看到厨师和回来办事的人的身影,其他人都去施工现场了。从营地走出来,立马就被头上的烈日来了个“下马威”,全身上下所有毛孔都在冒汗。与营地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安静,也不是偶尔可以看到人影。施工现场正干得热火朝天,技术人员带领中方及外籍劳务一起,在为苏丹人民早日拥有便捷的交通忙碌着,工地上夹杂着中国话,阿拉伯话,还有英语。 10月1日一大早,记者决定跟随施工队伍一起,到工地上感受他们为苏丹人民修建公路,为中苏友谊建功的激情和干劲。 早晨7点,此时温度已经接近35摄氏度。参建人员已经早就到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去了。K100处的技术员正在指挥推土机司机清障,K90的技术员准备配合现场监理复核标高,K78处24小时作业的碎石厂中国籍劳务正在换班,K80处一辆辆满载沥青料的自卸车正开往现场,在K95处,现场经理高鹏、项目总工方有军正巡视各个作业面的施工及安全防护情况,处理技术问题,不时和与监理人员沟通交流。 中午12点,后勤保障人员送来午餐,大家就在工地上随便找个地方吃了起来。推土机下面、挖掘机下面、汽车下面,凡是能挡阳光的地方,都可以看见人们端着饭碗在吃饭,站着的、蹲着的都有。在这里,中方人员习惯把吃午餐戏称为“抓收入”,意思就是给忙碌了一整个上午的肠胃来点收入,下午好有精神接着干活。不到一个小时,大家都吃完午饭,放下手中的碗筷,又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了。没有午休,没有闲聊,只有按部就班,只有全力工作。 晚上8点,人们陆续回到营地,一天的忙碌暂时宣告结束。洗澡,吃饭之后,各个作业面的负责人还要聚集在一起,总结一天的进度,部署第二天的工作,查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十一”是祖国生日,举国同庆,放假三天。而在这里,没有假期,没有节日,只有辛勤的劳作。苏丹项目部副经理何茂森告诉记者:“在这里,干好苏丹这条救国公路,树好十八局这块牌子,就是为祖国献上的最好礼物。” 苏丹法西尔至乌木卡达达公路,位于苏丹西部达尔富尔高原腹地,起点位于北达尔富尔的首府法希尔市,途径古玛,终点为乌木卡达达市,全长168公里。是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首条现代化城际公路,被苏丹政府命名为“西部救国之路”,它是连接苏丹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唯一要道,具有重大的战略、经济及社会意义。2008年,中国政府决定援助苏丹修建“六路一桥”,这条公路公路便是其中的“六路”之一。2009年,十八局集团和保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标该项目,工期30个月,合同总造价9600万美元,同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中。(信息来源:中华铁道网)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