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企业动态 建筑设计企业 查看内容

渭河桥上的技术尖兵——记中铁一局三公司临潼渭河桥项目部邓美斌

2011-8-24 08:42|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86| 评论: 0

简介:他身板笔挺,面庞消瘦,深邃的眸子里流露着智慧和坚毅,他就是中铁一局集团“杰出青年”——中铁一局三公司临潼渭河特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邓美斌。 他正在参与的临潼渭河特大桥60米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在西北地区 ...
他身板笔挺,面庞消瘦,深邃的眸子里流露着智慧和坚毅,他就是中铁一局集团“杰出青年”——中铁一局三公司临潼渭河特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邓美斌。
他正在参与的临潼渭河特大桥60米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在西北地区为首例,被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列为2011年科技研发重点项目,邓美斌作为该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带领他的技术攻坚团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取得了现浇梁成功浇注9跨的骄人成绩,展示了中铁一局的施工实力,实现了三公司在复杂桥梁领域的重大突破。
临潼渭河特大桥工程作为临潼区建国以来自筹资金建设的最大投资项目,全长6.5公里,包括4.6公里的路基和1.86公里的跨渭河特大桥一座,以及路面、桥涵、绿化等分项工程。
未到项目,听传言说工程“好干”:跨渭河特大桥属于旱地桥,水流不大,水中墩施工简单,工程干扰小,这对于参加过多项重难点桥梁施工的邓美斌来说,心里松了口气。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进场后,邓美斌组织技术力量,对工程全线进行实地勘测,结果让他内心打颤,施工线路上渭河水面宽400多米,水位最深处近3米,平均水深也达到2.2米,河水流速达到了7米/秒,这还是枯水季节,汛期将是如何,不可预知。
初涉水中桥建设,大家心中都没底。根据桥梁专家指导意见,邓美斌制定了可行性施工方案,对水中墩部分做了单项技术方案,考虑汛期影响,决定优先施工水中桩基础、承台、墩柱。这一组织方案的预见性和正确性在实际施工中得到验证。
由于工期紧,项目部必须在2010年渭河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地下198根桩基施工,以及水中承台、墩柱施工。渭河漫滩地质结构差异大,南北两岸粘性土、沙土分布不均,邓美斌在施工组织中采取了南北两岸多台钻机同时开工,并根据土质结构采用旋挖钻与回旋钻轮流施工的方式。从2009年12月20日首个桩基施工,到2010年3月初第198根桩基灌注完成,仅用了3个多月,比计划工期提前了3个月,为后期施工赢得了时间。
“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输在顾虑,赢在行动。”这就是邓美斌对施工生产一线技术创新工作的诠释。
作为西北首例自重1300吨、跨度60米、桥面宽度17米、单孔现浇重3000T的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对于身兼总工重任的邓美斌来说,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邓美斌参与60米移动模架设计,在最后一次审阅移动模架图纸之后,他根据查阅的相关移动模架施工经验,在原来的移动模架基础上,设计增加了平衡梁(C形梁),以保证移动模架前移过孔过程中的稳定性。实际操作证明,他的这一平衡梁设计很有必要,大大提高了移动模架迁移过程中的安全性,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一致赞赏。
整个移动模架的所有运动,全部采用同步液压系统,邓美斌还建议在主梁上安装小车控制系统,采用一键式操作。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原本需要2-3 天才能完成的60米移动模架过孔工作,采用同步液压系统整体推进,只需要5-6个小时就能完成,有效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大型机械的投入。
临潼渭河特大桥60米移动模架造桥机拼装完成,正式投入施工之前,业主单位邀请了由长安大学教授等组成专家组对其进行评审,评审会上专家们对该移动模架的可操作性予以肯定。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范恒秀检查工作时,给予该60米移动模架“简洁、经济、合理”的高度评价。
知识的更新,科技的突破,为当代技术工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渭河特大桥的冲刺阶段,邓美斌和他的施工技术管理团队正在以高昂的士气、奉献的品质、唯美的态度兑现着自己对企业的承诺。(信息来源:中华铁道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