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地标建筑的本土性回归
网络配图 A:目前,继中国尊这一地标建筑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之外,CBD地标建筑中或将有更多的中式建筑出现。地标性建筑不断涌现,这已经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些地标性建筑均由本土建筑师独立完成。中国一直以来被视为外国建筑师试验场的时代将一去不返,随之而来的本土建筑师的重装回归,是否意味着中国建筑将面临跨越式的发展? B:由马岩松设计的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端的建筑群,意在通过借景,让建筑融入公园的景观,成为公园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引入建筑群内部。建筑师希望整个建筑群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在城市中心营造出一种山水格局。这一建筑项目获得了D21中国建筑设计奖。中国的城市地标建筑此前一直由洋建筑师占据话语权,如今地标建筑开始回归中国建筑师了。洋建筑师也好,中国建筑师也好,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城市文化要往前走。城市建筑要在文化上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重复曼哈顿的工业文明老路。 C: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城面临着城市再生的问题。过去10年里,欧美建筑师参与重塑了北京地平线,包括央视新大楼、鸟巢等重要建筑,这些都成为北京城的新地标。而近两年来,中国建筑师也在不断挑战洋建筑师垄断城市地标的话语权。马岩松当年设计的位于加拿大的梦露大厦,其实就是想反叛整个北美高层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权力,而现在的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则是对CBD极端现代主义建筑模式的一种反叛,是想在高层建筑里把人文的环境给表现出来。 D:中国城市究竟该如何发展的话题已争论多年,且一直在洋建筑师试验场和回归中国传统两者间角力。在过去10余年的城市发展中,似乎是洋建筑师占据优势。中国城市的发展正在复制西方曼哈顿的工业文明模式,目前中国高层建筑是世界最多的,但从建筑文化层面来看,却没有中国式的城市文明。洋建筑师将西方的东西带到中国来,是重复西方的模式,并没有开拓性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后中国城市中又涌现了不少带有中国符号的建筑,能够代表中国式的城市文明。这是一种折中主义,但模仿是没有出息的,新的城市文明必须要有创新。 E:中国目前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城市文明还有不小的距离,这需要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民觉悟的提高。同时,还要警惕被开发商绑架。马岩松所实践的“山水城市”建筑理念是在中国传统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最初由钱学森提出。但“山水城市”的建筑理念在当前也很容易被商业化,成为开发商的一个巧妙包装。开发商现在也越来越聪明,他们觉得原来的模式不行了,而中国建筑师又有所抬头。类似“山水城市”的建筑理念在开发商那里到底能做成什么样,我们还没有把握,因为开发商在中间会掺杂自己的意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