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数据走向共享
背景 在国外发达国家,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数据共享管理机制、技术支持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进程较慢,可共享的数据资源很少,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数据的需求。为此,近年来,科技部为支持对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数据库、种质资源、科技基础标准等专项科技工作的开展,开始组织有关部门从国家宏观层次上共同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加快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并于2001年开始对气象科学数据进行共享示范建设。2002年科技部将气象、地震、水文等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列入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支持重点项目。 水文水资源数据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战略资源之一,数据共享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研究、有利于加快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和水文水利信息化的进程,促进水文水资源信息为社会、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服务。 现状 数据库“离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改变水文信息处理、存储、服务方式的落后局面,适应技术进步和发展,我国水文系统就开始研究和探索水文数据库建设,目前全国各流域、省已分布存储刊印和未刊印的水文年鉴80%以上数据。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和有关政策等因素制约,水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在数据共享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共享政策和共享技术标准不够完善,需要研究和制定。(2)数据库已存储的信息资源不够丰富和完善,需要补充、整合数据资源。(3)缺乏跨行业数据共享技术平台。目前水文系统已建立的数据库,是一个离散系统,相互间信息还不能共享,还缺乏跨地区、跨部门、行业、数据共享的必要硬件、软件支持;缺乏基于网络的信息发布平台和软件等。 水文部门已经积累而且还将大量积累各种数据,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些数据还不能被充分利用来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导致科学家获取数据比较困难,并且数据处理手段落后。这中间的最薄弱环节或“瓶颈”就是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与服务技术系统和服务机制。尽管在过去十年里为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了一定基础,但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研究对水文水资源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网友评论 »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