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首次将云南纳入
“长江经济带”首次将云南纳入长江区域,而将浙江“移出” 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启动《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编制工作,要求沿江的7省2市尽快起草本省总报告和6个专题报告。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湖北段相关报告正在起草中,有望月底提交至国家发改委。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长江流域经济20余年。近日,他向记者介绍,随着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群和下游的沪苏浙长三角日渐成熟,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对“长江经济带”的形成至关重要。 今年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共同召集的《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起草动员大会,“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作为专家参加会议的秦尊文介绍,国家旨在依靠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3个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和重庆三个航运中心,推进腹地开发。 据统计,长江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四成。秦尊文透露,此前“长江经济带”的定义多指为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省,以及重庆、上海2市,此次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提出的“长江经济带”首次将云南纳入长江区域,而将浙江“移出”。 他解释,云南的16个市州中有7个在长江沿线,而此前一直被纳入长江范围的浙江,地理位置其实并不沿江,“此次调整,对打通长江黄金通道,有着深远的意义”。 据悉,各省起草的方案主要研究提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以及优化空间结构的总体方向,明确沿江岸线功能区段划分原则和方案等。 武汉市发改委人士表示,他们参与湖北部分内容的起草,相关部门人员均取消了“十一”长假休息。据悉,武汉段报告起草已近完成,等待国家工作组的检查。 武汉建设 长江航运“腰眼” 国庆过后,国家有关部门调研仍在沿江各省密集进行。昨日,武汉新港透露,在刚刚召开的调研会上,武汉新港提出将武汉作为长江航运“腰眼”进行建设。 武汉新港介绍,武汉正在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而武汉地理区位正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腰眼”,距上海、重庆均1000至1200公里航程,是长江上中下游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 武汉新港提出多项“强腰”举措,包括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打破改革开放三十年“沿路开发”的格局,规划和扶持沿江高等级公路和疏港道路的建设,加快沿江铁路包括客运专用线建设,对重要港口的疏港铁路建设给予政策扶持,并结合上游水利设施建设和实施联合调度扩大的调峰能力,研究和调减沿江蓄滞洪区范围,扩大沿江城镇和产业发展的空间。 专家建言——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 武汉要领舞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将为武汉赢得更大的空间。武大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说,“长江经济带”上已有上海、重庆2个国家中心城市,只有武汉成为第3个,这一条经济带才能发挥国家期待的效能。 武汉市不仅要从自身城市发展的视角,而且还要从区域、省域尺度、长江流域尺度、中部地区尺度、全国尺度等发展视角,来谋划自身发展路径和策略。 吴传清说,武汉的对标城市不要仅仅盯住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还必须加上4个直辖市,武汉市的对标城市应该是18个特大城市。此外,武汉市应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争当重要的“领舞者”。“领舞者”的“江湖地位”依赖于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武汉应打好“集聚”牌、“辐射”牌,进一步彰显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市能级。 中心城市能级的提升,依赖于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武汉市产业发展目标的愿景定位是“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城市,以及服务业中心城市”。此外,武汉市应积极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这符合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吴传清表示,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是武汉辐射、服务周边地区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离不开周边地区的“需求支撑”。 吴传清认为,武汉新港是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江海直达”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泸汉台”联运是重要的经营管理创新,这都迎合了国家发展黄金通道的战略。武汉应紧抓国家建设长江航运中心的机遇,积极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上做好文章。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