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相远:城镇化是把双刃剑
近日,由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等多家企业单位共同成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启动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在论坛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做了精彩的致辞演讲。会后有幸拜访朱老,就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一系列相关问题请教朱老,获益匪浅。
朱相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在谈到“城镇化”这一名词的含义以及与“城市化”有何不同时,朱老说道,城市化是国际通用的城市发展专业术语,城市化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标准,当城市化比例达到70%,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朱老阐述了他的观点,首先他主张推进城市化发展,不建议城镇化。因为城市化是全球共同运用的标准,城镇化属于技术层面的改变。坚持城市化除了由于全球通用外,还在于城市化是由“城”与“市”两个概念组合起来的。“城”指的是城镇硬件的规划建设,而“市”是市场的意思,而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在于农村没有“市”,而城镇有。朱老称,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市”,城镇因为存在市场,所以生产成规模化,分工明确,生产效率要比农村高很多,同时由于城镇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因为物流较为集中,信息流量大,管理成本和公共服务成本都较低。这就造成城镇市民的收入、购买力及税收比农民高3倍。城镇化的着重点过于放在城镇建设的硬件上,容易忽略市场的发展。 其次,朱老指出发展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朱老做了一个统计,目前大约有2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而在农村还有大约2亿的富余劳动力准备进城。随着这4亿农民进城成为农民工,将会刺激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也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为城市化由50%提高到70%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他们收到户籍等制度的限制,无法与城镇市民同工同酬,享受不到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医疗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广大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无法形成有力的购买力,他们买不起房子,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总之,从市场角度来说,尽管通过4亿农民工进城从城镇人口上促进城市化提升至70%,但是从经济水平、城镇居民有效收入上还不足以称得上迈进发达国家行列。 只有从市场角度来发展,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从根本上将农民工真正意义上转化成市民,发展生产,发展市场,才能有效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农民市民化从国家投入上来说,朱老算了一笔账,在一个小城市,将农民市民化每一个农民需要国家各方面投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而中等城市则需要50万左右的投入,大城市需要100万。如果按50万的投入来计,4亿的农民市民化就需要50万亿的国家投入。怎样处理好这样一种情形,将是我们国家避免城镇化出现“双刃剑”伤到自己的重要保障。 紧接着,朱老提到,城镇化既是聚宝盆又是火药桶。朱老称到,把农民变成市民很好,但是如果在变为市民后安排不当,没有好的就业,没有好的跟市民一样的待遇,这样农民工进来没有房子住,住在贫民窟、城中村,居住环境恶劣,他们就会有不公平的心态,容易引起各种矛盾。现在已经存在这种情况,每一个农民都是一个小炮仗,都是分开的,所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都聚集到城市里面,那么很容易发生动乱。如果中国发生了动乱,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发生倒退,那么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就会付诸东流,这是不允许的。 城市化是聚宝盆,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我国的GDP、提高居民的收入。这就要看应该如何去做,所以研讨“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 朱老提到了现今我国城市大肆兴建摩天大楼。他提到,美国现在大概有400多座摩天大楼,而我国有1000多座,因为中国的土地资源好,所以我国发展城市化,理想是为了克服工农的矛盾,克服城乡的矛盾,这是正确的。但是也要防止矛盾的转化,不能把工农的矛盾、城乡的矛盾通过城市化矛盾转变成城市内部的贫富矛盾。我国的城乡差异已有几十年,需要慢慢克服城乡矛盾,逐步进行。但是如果都聚集到城市里面,那么就会出现大问题。 最后,朱老提到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孤立发展。在“十八大”中,在讲到城镇化之后还还提到了农业现代化,这是连在一起的。朱老说到,如果不搞农业的现代化,而孤立的去搞城镇化,这是走不通的,正因为中国现在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才有2亿多富余农村劳动力。所有的研究发展城市化的人都有一个不想听到的词,那就是18亿亩红线。这个18亿亩是绝对不可以用的,朱老认为18亿亩的红线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我们现在农业的现代化主要是靠生物工程,用生物工程的方法来提高农业的单位面积的产量。就目前来说,我们18亿亩获得连续9年的丰收,主要还是靠农民工。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系统的考虑,要伴随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在农业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农民才能智能化、城镇化,而且城市的发展才有一定的土地空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