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为“建筑师问责制”叫好
网络配图 近日,《北京市住宅外部设计导则(试行)》开始实施,同时建立责任建筑师制度,竣工建筑上将设置标牌,公示总建筑师和责任建筑师的姓名和单位。这意味着居住设计将建立全程服务制度。 两种建筑师所负责的内容不同。前者对本单位设计的住宅项目设计水平负责,对提交的成果文件进行审核签字;后者对主持设计的住宅项目负责,也要对各阶段申请规划意见书、招投标书、规划许可等进行审核签字。“行业总建筑师联席会议”还将及时会商解决住宅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行业评议。对于参与围标、串标和虚假投标,评议较差的设计单位和个人,将采取网站曝光公示的管理办法,定期将评议结果在北京市规划委网站公开;严重者将进行约谈,并将单位总建筑师和项目责任建筑师的执业记录纳入设计单位资质和注册人员资格管理。 在建筑标牌上记录建筑师的名字无疑将提升建筑师的责任感,对设计质量和工程质量更加用心。近几年来频繁发生“楼倒倒”、“楼脆脆”等事故却找不到相关责任方,公众争论的焦点早已超越了建筑质量的专业范畴,而转化为对行业机制的反思。西方的建筑普遍比中国“长寿”,究其原因,除了其本身建造技术和理念先进外,建筑师问责制也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机制。一位旅居法国多年的建筑师说,“在法国,只要出现问题,建筑师将承担全部责任,得到权力的同时也要承受同等级的问责。”不难想象,西方的建筑师是压力很大的,因为一个节点设计不当也许就会导致倾家荡产。 拿在欧洲建筑师权力较大的私人项目来说,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完全是在业主和建筑师之间进行的,政府则通过两个措施来控制私人项目的质量:第一是项目设计的报批,政府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设计的合理程度以及是否有安全隐患来决定是否通过;第二是建成之后,只要出现问题,建筑师承担全部责任。对于建筑师来说,在有了权力的同时也背上了责任,所以在方案进行过程中自然就会将质量安全列为第一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的注册建筑师制度也实行了很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某业内人士对此直言不讳,“建筑师可以不用对项目负责。项目造价超了,建筑师不用负责,哪儿出现一点问题,建筑师也不用负责。这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行业体制所应该呈现出来的。” 中国建筑师常常反映“没有话语权”,但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呼唤建筑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建筑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每个操作层面上都频繁地触及到权力和资本的多个界面。正因为建筑师与权力、资本和社会的接触面如此之广泛,也正因为建筑师的设计行为实际上是在多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诠释传统、转化现实和塑造人们未来生活的社会实践行为,建筑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才变得尤其重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