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五位一体”防城市内涝
摘要: 近年来,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制订排水防涝 ...
近年来,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制订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不断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组建专业抢险队伍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强化汛期值班,确保汛情信息畅通;加大宣传,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五位一体”推进城市防涝工作,不断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排水防涝责任 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防汛抗洪领导小组,每年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及开展城市防汛检查工作的通知,省厅及各地建立健全防汛抗洪信息报送制度和值班制度,按照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指导各地根据极端天气预报,启动排水防涝应急预案。 各城市及时完善城市内涝防治组织机构,公布城市防治热线电话,落实部门领导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防治汛期内涝职责,把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检查调度、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环节落实到岗到人,切实做到了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指挥到位。 加快设施改造 隐患排查治理到位 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积极组织各地开展城市内涝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对不能满足排水需要的老旧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对易发生短时径流量突增的地点、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往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逐一制订和落实除涝方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落实责任单位,限时整改,确保城市汛期安全。 2012年,陕西全省共清淤疏通污水管网1298公里,清掏各类雨污水井18.55万座,清除淤泥8588立方米,对排水泵站、河道闸坝等重要排水设施进行了检查维护,为城市安全顺利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防汛能力 完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突出防汛重点,完善防汛指挥体系,并根据预案组织专项和综合性防汛抢险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切实可行。该省组建了防汛、清淤、抢险、公用设施保障等20余支、3000多人的城市防汛抢险应急队伍,配备发电机、移动式发电车、挖掘机、翻斗车等防汛设备及车辆近200台,预备砂石3万余立方米、水泥1500余吨以及足量的麻袋、草袋、编织袋、铅丝笼、片石、交通隔离墩、预制立方体砼、铅丝、木桩、铁锹、应急灯等,抗灾抢险物资准备充分。 强化汛期值班 确保汛情信息畅通 加强防汛值班调度,实行汛期值班员点名制,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变化,确保汛情、险情的及时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部门联动机制,与水文、气象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气象、防汛等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雨情预报。加强与省(市)防汛办的沟通联系,密切注视汛情动向,严阵以待,争取内涝防治工作的主动性。 加大舆论宣传 提高防灾避险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防灾避险科普知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防汛工作。同时,深入城市棚户区、往年易涝点等防汛重点区域,发放防灾避险小手册,增强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保证城市居民安全度汛。在下穿式桥涵等地方标注黄色汛情标识线,使用远程监控设备监视汛期积水水位变化,水位超标识线时,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排水,防止出现意外。 随着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2005年至2012年,该省完成城市排水管网固定资产投资52.5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增幅高于同期全省GDP15个百分点左右。目前,该省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7.18公里/平方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5808公里。与2005年相比,排水管网密度提高24.2%,管网长度增加2283公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不断增强。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