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蓝海经济区成立(图)
沈阳蓝海经济区准备利用3~5年时间,力争形成税收超50亿、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使蓝海经济区成为服务沈阳、带动东北、辐射东北亚的“知识、经济、人文”的东北创造中心。 沈阳长白岛管委会、满融经济区管委会合并为沈阳蓝海经济区管委会。昨日,记者获悉,为加速沈阳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市编委会正式作出这个批复。沈阳蓝海经济区享有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并准备利用3~5年时间,力争形成税收超50亿、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编制:核定65名 沈阳蓝海经济区管委会为沈阳市政府派出机构,核定编制65名,机构级别为正局级。 沈阳蓝海经济区管委会享有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保留沈阳长白岛管委会、沈阳满融经济区管委会。 目前,长白岛下辖长白、沈水湾两个街道办事处和9个社区,常住人口10万人。满融经济区包括10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常住人口1.7万人,两个区合并后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将接近50万人。 满融经济区管委会现区域面积23.5平方公里,长白岛辖区规划面积10.87平方公里,两个区合并后区域面积将达到34.37平方公里,占和平区总面积56%。 定位:主打高端产业发展 沈阳蓝海经济区主要定位于文化创意、新材料研发、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高端产业发展,打造“沈阳蓝海·东北创造中心”,将是沈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沈阳蓝海经济区准备利用3~5年时间,力争形成税收超50亿、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使蓝海经济区成为服务沈阳、带动东北、辐射东北亚的“知识、经济、人文”的东北创造中心。 背景:资源整合 “蓝海经济”这个字眼近期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在“蓝海战略”中,“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的需求和高利润增长机会。近年来,和平区创造性地将“蓝海战略”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了发展蓝海经济、提高百姓福祉的工作主线。 现状:各具优势 长白岛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4月经市编委办批准组建而成,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局级建制,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目前,长白岛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将按照沈阳浑河南部CBD定位,依托华润欢乐颂、维华商业广场等现有商业项目,充分利用预留商业用地,重点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商业摩尔,进一步拓展长白岛商业功能,使之成为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文化传媒及中介服务产业为特征的聚集区,力争3~5年商业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满融经济区管委会于2006年7月经市编委办批准组建而成,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局级建制,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满融经济区正处于初期开发阶段,作为沈阳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副中心,高标准编制了“沈阳蓝海·东北创造中心”总体规划,省政府同意新领事馆区入驻满融后,对规划进行了部分调整。 和平区抓住新领事馆区入驻和示范区建设两大机遇,以满融和长白岛这片“蓝海”为中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互动发展。 规划:统一规划资源共享 沈阳蓝海经济区将整合两个地区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服务资源和公共资源,同时相互借鉴开发建设经验,特别是通过统一规划,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满融经济区和长白岛积蓄着强大的空间优势和发展势能,合并后,蓝海经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占和平区总面积56%,人口也猛增到50万。 和平区将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不断优化蓝海经济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做大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域,使经济区成为发展蓝海经济、提高百姓福祉的动力源泉。 产业:实现集约发展 此外,沈阳蓝海经济区可以在产业定位上实现集约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长白岛地区可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满融地区可以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引领重点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架构和产业优势。 合并后,新城中心区域距离母城更近,可以将母城的产业延伸至新区,带动新区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而新区的快速发展也必将辐射母城,最终实现母城和新区的互动发展、共同发展。 据悉,现阶段和平区只是将两个管委会合并,机构设置暂时不变,待将来发展需要再做详细调整。目前两个区内企业注册、审批等程序都没有变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