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勇:有广州特色的高层现代建筑,仍未出现
摘要: 把脉城市病 去年底,在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于当前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引用了专家的概括,其中一点是:建筑洋了,特色没了。 此言一出 ...
把脉城市病
去年底,在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于当前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引用了专家的概括,其中一点是:建筑洋了,特色没了。
此言一出,反响强烈。
13日下午, 在广东两会小组讨论中, 汪洋打趣说:“广东也评一评最丑建筑。”
调查
珠江新城:汽车统治,步行街区太少
汪洋指出了一个现象,就是城市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外国人设计的,比如广州的小蛮腰、歌剧院都是洋建筑,还有北京的“大裤衩”也是。他不久前考察南沙,南沙也说要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 他当时建议,能否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比如建一座100 米高的塔,矗立在珠江口,成为一个镇海宝塔。
针对汪洋的说法,记者日前约请亚泰都会(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吴志勇,巡查广州“洋建筑”。
吴志勇介绍,广州的现代建筑群落主要集中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广交会、奥体新城等地。
在珠江新城广东发展中心前,吴志勇说,该建筑绿色节能做得不错。好的现代建筑应该推崇绿色、节能。广州大剧院是原创的,也得到了建筑界的好评。吴志勇认为,这些不能叫“洋”,所谓“洋”,应该是指仿冒别人的风格。正如汪洋所说的,“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 有人搞罗马柱好看,大家就都去搞,毫无特色。” 吴志勇说,很多人都说白天鹅有岭南特色,无非是里面的“故乡水” 而已,“外国建筑师重体验,‘故乡水’就是。”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从体验来看,不少人都认为不好用。
吴志勇告诉记者,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上海的金茂大厦,既有中国传统古塔的特色,又非常现代,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吴志勇告诉记者,金茂大厦是美国SOM 公司设计的。“有广州特色的高层现代建筑,仍未出现”。
好的建筑比所谓“特色建筑”重要。建筑特色,外观和场所很重要。在珠江新城一片现代建筑中间,吴志勇指着两座庞大建筑说:仿欧洲古典风格的某银行大厦以及海关大楼,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吴志勇接着指着一幢金黄色玻璃幕墙外观的大楼说,这样的建筑就不妥,耗能,且张扬霸道,和周围很不协调。
转了一圈珠江新城, 吴志勇感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汽车统治,适合步行的街区很少。“新加坡、旧金山等大都市的中心区,都是非常适合步行的。”吴志勇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应该体现在空间的合理营造上,外形上有几座标志性建筑即可。“迪拜那么多现代建筑,其世界第一高塔就是地标, ‘难道也要设计成阿拉伯风格? ’”
吴志勇认为广州最大的问题是不该拆的拆得太多了。
对于城市的建筑之美,汪洋打趣说
广东也评一评最丑建筑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夏杨
13日下午,在发言中,来自广州市规划局番禺分局的代表李秋霞,以城市规划设计者的眼光谈到了发展中的“城市之美”: “城乡发展不是比规模、比速度,而应该比质量,应该挖掘城市的特色。广州在城市发展中要突出显示岭南文化的特色, 规划编制应该因地制宜,注重岭南民居的特点。不一定非要学北方的大和气派, 而应该体现岭南民居美观、拥有共享空间的特点。”
“你的意见非常好啊。”听到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忍不住插话说, “建个大广场,夏天白天谁会跑到广场上? 晚上可能会去, 但是利用率太低, 没有南方的特色。”
对 于城市的建筑之美, 汪洋打趣说:“广东省建设厅也应该要评选一些好的岭南建筑,每年评一评。前两天网上不是说沈阳的方圆大厦被评为了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嘛, 以后我们广东也评一评广东最丑建筑。这对规划设计者会是个鞭策,继而还能问责。看看哪个是最丑的建筑, 当初是怎么定下来的? ”
这些年拆掉的老建筑太多了
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均表示,中国城市特色的日渐丧失,和对历史建筑、老建筑的保护不力有关。
汪洋在该次会议上说: 一次去外省某古城考察, 大赞对方有远见, 保护得好。对方却无奈地表示,那是因为没钱去拆,所以古城才得以保存。“拆是GDP,建也是GDP,我希望2011 年的建筑100年后还在。”
广州这些年拆掉的老建筑太多了!
去年的广州西湖路骑楼街, 一个个硕大的“拆”字喷在临街墙上,颇触目惊心。此前,在广州“沥滘站———一个正在消失的坐标系”公益展,有人告诉记者:“这里原有31 座古祠堂, 如今拆得只剩下12 座了! ”
2008 年,羊城晚报曾盘点过“广州历史文化非正常死亡”名录:原来的广州体育馆, 被炸掉了; 广州最老火车站旧址上,变成了高楼;海关验货码头彻底消失了;南海学宫被拆除,造了一面仿墙;春睡画院拆建变成“空中楼阁”;中山四、五路的骑楼似乎都没了; 黄家祠的位置变成小区活动的小公园; 原大新小学被拆后,建得很高很“现代”……广州有一位叫李瑞然的老人, 也许是见证广州拆迁最多并留下最真实最详尽记录的人。从1993 年起, 李瑞然专门拍摄广州即将消失的城市风貌。这期间,正是广州历史上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之一。“我与钩机赛跑” 是李瑞然老人的志愿, 也是他的现状。小谷围13 条村,他去了30 多次。
重达35 公斤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每一卷后面都首次增加了“已经湮没的重要史迹一览表”。“已经湮没的重要史迹”总计400 项左右。造成湮没的很致命一个因素是“建设”。白云山明代所建的濂泉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残迹依稀可辨,20世纪80 年代尚有鲍姑井旧迹,20 世纪90年代末附近建高架路后便残迹无存了。荔湾区的黄氏宗祠, 清代中叶建,1993 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竟“被某建筑单位误拆”……羊城网创办人、广州本土文化保育运动推动者小劳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广州的历史建筑究竟消失了多少? 这个我们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 但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亦不为过。我们在2010 年就曾制作短片《南国泪珠》呼唤各界对城市大拆大建现象的关注。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