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辽宁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发现辽宁”之近现代建筑

2013-9-5 16:3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47| 评论: 0

摘要: 前言 与年代久远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较,近现代文化遗产的历史较短,只有百余年甚至几十年,但是它们也同样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证,同样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简单地厚 ...

前言


与年代久远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较,近现代文化遗产的历史较短,只有百余年甚至几十年,但是它们也同样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证,同样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简单地“厚古薄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带来了新的文物理念,近现代建筑等新类型文化遗产首次被列入文物普查对象。


走近这些近现代建筑,从那些印刻着岁月痕迹的一砖一瓦中,我们可以探寻那过往的人与事,重温城市的历史,感悟城市的记忆。

  


从此这一砖一瓦皆是文物






辽宁省“三普”工作者历经两年多艰辛地实地调查,摸清了近现代建筑的“家底”。记者2月28日拿到省“三普”办刚刚统计出来的数据,全省14个市共确认登记2900余处近现代建筑。它们类型齐全,形态多样,记录了辽沈大地社会发展的历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辽宁省14个市留存的近现代建筑如下:


沈阳市(313处):奉天海关大楼旧址、英美烟草公司旧址、浑河站旧址、满铁会馆旧址、同泽俱乐部旧址、奉天省议会大楼旧址、盛京时报旧址、中山路欧式建筑、南二马路日式建筑群、法国驻奉天领事馆旧址、兴农合作社旧址等。


大连市(585处):烟台街近代建筑群、南山近代别墅建筑群、大连民政署旧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旧址、白云街近代别墅建筑、凤鸣街历史街区、东关街历史街区、郭安娜和刘长春旧居、达里尼桥遗址、关东厅专卖局旧址等。


鞍山市(204处):鞍山满铁医院旧址、鞍山市公署旧址、对炉山单身社员宿舍建筑群旧址、炼铁厂孟泰纪念馆、鞍钢职工大学建筑群、孟家沟碉堡群、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浑河整治工程竣工纪念碑、建设者XK51机车头建筑等。


抚顺市(240处):抚顺矿务局职工殉职烈士塔、日本守备队宿舍旧址、市公署旧址、炭矿事务所旧址、新屯东街日式住宅群、莫地苏式住宅群、炭矿长住宅旧址、炭矿机械厂厂长住宅楼、抚顺东七条寻常小学校旧址等。


本溪市(221处):桥头日伪警察公署旧址、桥头日式民居建筑群、桥头火车站旧址、本溪湖火车站、本溪湖“洋街”、山城内抗联遗址、东山日本建筑群等。


丹东市(426处):辽东省人民政府旧址、安东省政府旧址、丹国医院旧址、穆家老宅、安东县衙署、浪头镇苏联红军楼、浪头安东海关楼旧址、杨靖宇指挥部旧址、汤玉麟公馆等。


锦州市(96处):辽沈战役指挥所、辽沈战役(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锦州国民党“剿总指挥部”旧址、辽沈战役纪念塔、生生果园、张作相官邸、黑山阻击战“一一”高地遗址、黑山阻击战“九五”高地遗址、葫芦头沟民居、银匠沟南角楼、萧军故居等。


营口市(210处):牛庄海关旧址、俄国领事馆旧址、牛庄俱乐部旧址、营口港区、牛庄居留民团役所旧址、海口检疫医院旧址、日伪警察署旧址、日本三菱公司旧址、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旧址、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旧址等。


阜新市(40处):解放大街日式建筑、煤城路日式建筑群、平安俄式建筑、辽工大俄式建筑群、老街民居、阜新制作所旧址等。


辽阳市(155处):满铁经理系旧址、满铁学校旧址、北大营营房旧址、红星街日式建筑、南大营营房旧址、满蒙棉花株式会社辽阳工厂旧址、满铁医院旧址、满铁图书馆旧址、站前日式建筑群、站前俄式建筑群、中华大街日式建筑群、登福社区四合院建筑群等。


盘锦市(63处):沟营铁路桥旧址、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旧址、荣兴抽水站、魏家沟水塔遗址、日本民居旧址、营田公司种植基地遗址、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群、营口海边警察局水上警察分驻所、盘锦农垦局旧址、红旗知青旧址、张作霖兵营遗址等。


铁岭市(141处):日本驻铁岭领事馆警察署旧址、铁岭火车站蒸汽机车库旧址、养马大屯“西天边”民居、王千采石厂、北山防空洞、阿吉胜利钟楼、金寨屯传统民居、中共昌图县委旧址等。


朝阳市(102处):南山头碉堡群遗址、小平房民居、袁台子民居、原哈巴海沟村委会旧址、赵尚志故居、凌建县委旧址、大营子民居等。


葫芦岛市(123处):锦西县政府旧址、杨家杖子日式建筑群、八角楼遗址、“葫芦岛锌厂筹建工程指挥所”旧址、张学良别墅、“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辽西第一党支部遗址、辽西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等。

  

  
文物普查新门类:近现代建筑


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近现代建筑被纳入了普查范围。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体包括如下类别:


〇传统民居〇金融商贸建筑〇工业建筑及附属物〇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〇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〇名人故、旧居〇宗教建筑〇名人墓〇烈士墓及纪念设施〇中华老字号〇水利设施及附属物〇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〇医疗卫生建筑〇军事建筑及设施〇交通道路设施〇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〇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辽河老街:国内罕见 申报“国保”




源兴成钱庄旧址。


座座精彩的老建筑


营口是东北地区最早对外开放的滨海城市,近现代建筑众多。在该市,现存近现代建筑69处,其中以坐落在辽河老街的31处近现代建筑最具特色。


“在这 31处近现代建筑中,除了瑞昌成这一处此前已经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30处都是在这次"三普"中确定和登记的。”营口市“三普”工作队队长董文杰向记者介绍了情况。


他们给这些建筑起了个总的名字:辽河老街近现代优秀建筑。

  
董文杰说:“这些建筑见证了营口由渔村到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建筑本身也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形式多样,处理手法各有其妙,座座都很精彩。 ”


记者走上辽河老街,见识了这一国内罕见的近现代建筑群。


当地人称辽河老街为“西大街”。它东起平安路,西至得胜路,长约1.3公里。这条老街是依辽河河道的走势而建的。


董文杰讲解说,辽河老街是营口的发祥地,也曾是营口政治、经济、文化和海运的中心。根据西大庙石碑的记载,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修建天后行宫(即西大庙)时,营口的辽河航运便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的盛况了。


史料记载,营口“为东三省农产出口之首要区,历年辽河流域所多余之粮食,皆从内地用大车或船装至营口,分发各处”。那时的辽河老街便已客商云集、店铺林立,到今天已经有280年历史,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


1861年正式开港后,营口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仅吸引了国内各地的客商,而且还吸引很多西方国家的商人来此贸易。


董文杰说,这些建筑刚开始主要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和使用,但在开港后,洋建筑就逐渐多了起来。现在保存下来的近代建筑可以分为金融商贸、医疗卫生和工业建筑及附属物等类别。比如银行、银号建筑在西大街上比较多,如源兴成、东记银号、永惠兴、公益银号等;商贸交易活跃,所以“大屋子”即商行也比较多,如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兴茂福等;开港后,西医医疗设施输入,催生了如惠民医院、天光医院等西医医疗场所,而同时,中医药铺也仍在开诊坐堂,留下了宝和堂、宝安堂等建筑。


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行走在辽河老街上,幢幢极富中西合璧之美的近现代建筑定然会占据你的视线31处建筑可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


营口近代颇具规模的粮栈裕兴盛旧址犹在,这座建筑很有特色,女儿墙用纺锤柱状装饰,石质门框,还砌有红砖壁柱的“洋门脸”。


东北染厂旧址是一座早期作坊式的建筑,先前曾经营陶瓷器,后来开办了东北染厂,到了日伪时期又经营纺织品。青砖砌筑的2层小楼非常精致:两坡瓦顶,中间起脊,楼檐下出砖斗,水泥罩面,临街的墙面有方形壁柱的“洋门脸”。


义顺魁是营口近代颇负盛名的“义”字连号之一,主营银炉业。该建筑用红砖砌筑,门顶有檐盖探出。


永同和油坊主要经销豆货贸易,该建筑在女儿墙上用圆球,象征大豆,可谓标新立异,既美观又起到了广告的作用。


营口惠民医院于1935年至1950年间开办,是这座城市近代开办较早的一家西医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等。该建筑特点是两坡瓦顶、山墙顶砌烟囱,檐下出砖斗,红砖墙、红砖壁柱、红砖窗口、红砖门洞。


永泰昌绸缎庄是经营洋货的“大屋子”,以经营绸缎为主。建筑用青砖砌筑,牛腿挑檐,山墙开拱形窗。


公益银号是营口炉银业末期的支柱银号之一,1919年5月25日开业,办理炉银、储蓄业务,代理粮业,1931年9月被日伪当局强令关闭。该建筑是营口早期带有探索性的仿西洋式样建筑。


义顺长旧址的窗口有简单的水泥抹面装饰,是小月台风格盛行的标志性建筑。永成银号旧址是座青砖砌筑的2层楼房,两坡瓦顶下出砖斗,属于我国传统的一顺一丁砌筑方式。


源兴成旧址是前店后院、一层两进“四合院”式的银号建筑,1904年前后建成,1934年曾作过维修。该建筑由青砖砌筑,临街高起女儿墙;全部建筑沿中轴方向呈“日”字型左右对称,正房为双面坡顶,厢房则是坡向内院的单坡瓦顶,这是典型的山西风格建筑。


伪满水警局长住宅旧址坐东朝西,红砖砌筑2层楼房,瓦顶起脊,木门窗,仿日本“辰野式”建筑风格。


董文杰说,从这些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营口当时经济、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有的在我国经济史、金融史上还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们是营口港口和城市历史沿革的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建筑群已经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口建筑属于开创时期第一代 上海广州天津为二代三代建筑


北京建筑学院教授曹汛对营口的近现代建筑很感兴趣,也作了比较深的研究,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他认为,营口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保存下来的近代建筑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在全国已属少见。


营口辽河老街近现代建筑属于开创时期的第一代建筑,而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保留下来的近现代建筑,则多是近代历史上的第二代、第三代建筑。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洋风”时期,这期间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潮流居于主导地位。


营口开埠通商后,中西合璧的建筑大量出现在辽河老街临街的两侧,在营口即可以领略到当时许多国家的建筑风格。

  


大连近现代建筑群还原城市发展历程


在“三普”中,大连发现了近10处近现代建筑群,这是很大的收获。


大连市考古所所长韩建宏介绍说:“这些近现代建筑群见证了不同时期大连的城市风貌,比如胜利桥北近代建筑群见证了大连的开埠,南山近现代建筑群见证了日本对大连的殖民统治,东关街近代建筑群见证了民国时期大连的风貌。 ”


中山广场建筑群以大连市中山广场为中心,具有对称和向心的布局,建筑风格各异,既有哥特式、文艺复兴色彩的,也有折中主义风格的;既有古希腊、罗马柱式演变成的各种柱廊壁柱,也有梯台式的法国顶以及三角断开的巴洛克风格屋顶。这些建筑是欧洲古典式建筑的大荟萃,对研究大连城市史与近代建筑有重要价值。


旅顺口区太阳沟近代建筑群始建于沙俄统治时期,形成于日本占领时期,大多建筑是由外国建筑师所设计。但这些建筑并不是原样照搬外国风格,而是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加进了创造。这个建筑群东起解放桥、西至太阳桥,北起大连市第五十六中学,南至军港海岸,约有5平方公里的区域。


庄河青堆子镇建筑群及庄河市下街建筑群这两处建筑多数是青砖青瓦结构,并有少量草屋顶和青瓦相衔接的建筑。但下街许多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整体维护工作迫在眉睫。

  


沈阳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沙俄时期建筑


沈阳浑河站俄日建筑群位于和平区浑河西街道前进村长大铁路的西侧,分布面积为1.931万平方米,共有12个单体建筑。


其中2处建筑为沙俄时期所建,采用青砖,木梁架顶,水泥抹面,墙壁厚度约80厘米。其余10处为日式建筑,是红砖、木梁架顶结构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推测,该建筑群应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


这次“三普”中发现的沈阳浑河站俄日建筑群,是沈阳地区首次发现保存较完整的沙俄时期建筑。

  
丹国建筑群背后的故事



“丹国医院”旧址。


丹东历史上第一个女子医院是由丹麦人修建的,第一所中学也是丹麦人创办的。


在“三普”中,丹东共登录了6处丹麦建筑,称为“丹国建筑群”。


百年前,丹麦人为何对遥远东方的这座边陲小城情有独钟呢?百年后,面对那一幢幢保存完好的、充满浓浓北欧风情的丹麦建筑,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百年“丹国医院”


“丹国医院”是丹东人对安东基督教会医院的俗称。丹东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王海介绍说,该医院建于1906年,与丹东开埠在同一年。它是由丹麦基督教路德会捐资,丹麦医生安乐克在元宝山麓创办的。


“丹国医院”的旧址在丹东市元宝山西南坡的缓坡台地上。锈蚀斑驳的瓦垄铁皮顶,苍老褪色的玄关大门,面对这些,记者有种时光倒流之感,恍如回到了一个世纪之前。


这是一进式建筑群,包括主楼、配房、门房及附属建筑等。门房为一层平房,坐北朝南,属歇山式砖木结构,屋顶铺灰瓦,墙壁为青砖卧砌至顶。建筑的平面呈长方形,但门窗均为拱形。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建有一拱形门洞,与院落相通。


门房东端有一附属建筑与之相连,这是一座欧式二层小楼,坐北朝南,屋脊西坡有5座阁楼式的气窗。


由拱形门洞入院,西侧10米处为连接主楼与门房之间的配楼。配楼北4米,即为丹国医院的主楼,它是三层欧式建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整幢建筑尽显欧式风格。 一生献给丹东的郭慕深


在丹东市元宝区青龙街,现今还保留着一幢砖红色的北欧建筑。


王海说,这是丹麦传教士郭慕深办公楼的旧址。1907年,郭慕深在安东创建基督教女子医院的同时,建造了这座三层楼(第三层为阁楼)。这栋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墙基30厘米以下是方块石砌筑,墙体为红砖卧砌至顶。


据史料记载,这栋楼是郭慕深在安东(今丹东)办理社会慈善事务的办公地。1950年,郭慕深返回丹麦后,将该楼移交给了安东市政府。现在,丹东市档案馆里仍保留着郭慕深写给安东市政府的移交书信。在丹东,郭慕深的爱心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她26岁来到安东,1907年开办了丹东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医院安东基督教女子医院,1916年又在青龙街建起了一所育婴堂。1930年她回到丹麦,将父母留给她的遗产全都带回安东,投入到育婴堂的事业中。郭慕深终身未嫁。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接管了这所育婴堂。郭慕深将育婴堂的房产、奶牛以及一些羊无偿地交给了政府。


1950年,将满70岁的郭慕深恋恋不舍地离开丹东,返回自己的祖国。走时,她的行囊里装的是孩子们的照片。

  


SOS 保护老建筑是件文化大事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最为真实的记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近现代建筑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竟然被随意拆除。保护老建筑,实质也是保护历史,保护城市的人文情怀,延续城市的根脉。切实保护好这些不可复制的近现代建筑,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和参与。


部分老建筑已经或正在遭到破坏


一座有特色的城市,应该是现代化与历史的有机融合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相得益彰,这座城市才会绽放出精彩。相反,如果缺少这两方面中的任何一面,城市就会显得或底色苍白或缺乏活力。


但是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现今一些近现代建筑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建筑荒芜了,有的建筑已摇摇欲坠。还有些老建筑虽然后期经过了维护和修整,但是在修护中却采用了很多现代的建筑材料,使得老建筑面目全非。


在辽西的一个小村庄,一位7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说,他刚记事时,村里有20多座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现在大多都被拆除了。


这位老人十分担忧地说:“如果再不想办法保护,用不了多长时间,老房子恐怕就要彻底消失了。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国家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保护也有具体的要求,比方说如果私人的老房子要维修,必须经过文物部门,并按照文物部门制定的图纸和方案去维修,原则是一条,必须修旧如旧,避免出现房主把房子修得面目全非的情况。但在实际中,这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老百姓保护古民居的观念普遍还较淡薄。


从不当利益的重重围困中解救老建筑


去年初记者采访 “三普”期间,大连市凤鸣街是拆还是留正在争议着。一位居民对记者说,看到拆房者抡起大锤,他痛感“就像锤子砸在我的身上,疼在我的心上! ”


凤鸣街是大连市的一条老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很多建筑带有巴洛克式的结构和元素。当地史料记载,在1947年以前凤鸣街住的基本上都是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级别较高的住独楼,一般的住八户一栋的小二楼。


这些建筑不仅是当年日本侵华的见证,而且对研究城市发展史颇有价值,而有关方面之所以要拆除这些老建筑,理由是它们已年久失修,地下管道老化,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大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隋生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天在我们身边,老建筑正在大量消失。如果不去为保留和恰当地利用这些老建筑做点事情,那我们怎么能算是合格的城市主人? ”


在他看来,城市的文化历史就包括城市建筑的历史、工业的历史和居民生活的历史,这些历史和实物都是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甚至就是城市文化本身。

  
对老建筑的保护,也正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著名学者、辽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彭定安说,在城市建设和开发中,许多老建筑正陷入各种不当利益的重重围困中,要么被拆毁,要么被占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其实,留下宝贵的老建筑,保留城市传统面貌,将使生活其中的现代人懂得历史怎么走过来,曾经什么样,获得思想、历史的积淀。保护老建筑,这是个有重大意义、有长远意义、有迫切意义的文化大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