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三山将建广东首座低碳城
摘要: 一座海怡大桥,将南海三山新城与武广高铁广州南站的距离缩短到5分钟车程以内。凭借这一高铁优势,三山新城以低碳为立城准则,以数字、智慧为城市内涵,建设广东首座低碳城。 2010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化融合智 ...
![]() 一座海怡大桥,将南海三山新城与武广高铁广州南站的距离缩短到5分钟车程以内。凭借这一高铁优势,三山新城以低碳为立城准则,以数字、智慧为城市内涵,建设广东首座低碳城。 2010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设想,计划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佛山打造成先进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以及环境优美和谐的智慧城市。 在佛山与广州交界位置的核心圈内,有一座名为三山的新城,正凭借与武广高铁广州南站不到5分钟车程的独特区位优势,以低碳为立城准则,以数字、智慧为内涵,探索并践行着“智慧佛山”这一战略设想。 这片尚未开发又环境优美的区域,于上月中旬启动了广东首座低碳城建设,并成立全国首个低碳城市方案解决中心。包括IBM、西门子、爱国者在内的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入方案解决中心,助力三山低碳数字智慧城市建设。 这是一种跳过工业化的全新城市化路线,颠覆了以往“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传统模式,换而以“低碳—数字—智慧”为主题的智慧型城市路线。这种尝试,对于探索中国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的广东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缺少工业化包袱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现在剩下一块这么宝贵的资源,如果走错这步棋就会浪费这块地。”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三山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这番话的背后,是三山曾长时间忍受的“寂寞”。 三山新城负责人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三山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合,并成为佛山南海国有土地最为集中的区域。但土地整合后,三山并未急于引进产业项目,而周边的广佛区域均有不少工业项目上马,在这种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中,三山逐渐被人“遗忘”。 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广佛同城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至此,三山再一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相对佛山和广州都是边缘,但放至广佛都市圈,它便成了中心。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中心优势,三山还与武广高铁终点站广州南站一水之隔。2010年9月29日,南海、番禺首条陆上直连通道海怡大桥建成通车,三山与广州南站的距离缩短到5分钟车程以内。 “我们之前的忍耐没有白费,如果跟其他区域一样引进了很多工业项目,现在即使我们处在广佛中央,也没什么优势可言。”三山新城负责人说,因为武广高铁和广佛同城所带来的优势,以及三山本身的国有土地存量,使得三山必须在广佛间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缺少工业化阶段积累的包括环境污染等沉疴,则让三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成为三山在广佛间追求差异化发展的基础。 邓伟根在三山调研中表示,在开发上一定要将产业、经济、城市融为一体去考虑,这样才有价值。而实际上,三山以低碳立城,通过差异化定位,走的就是这条产业、经济、环境、城市融合的路子。 产业布局采用“微循环生态发展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三山新城低碳城市方案解决中心总顾问邹经宇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组织的专业团队,通过半年左右的热能遥感卫星监测以及实地调研,目前已建立起三山的基础环境资料库,并对其进行了空间资料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做出了三山低碳新城的一期规划。 根据规划建议,未来三山的土地开发将借鉴混合土地开发模式,即让居住区与商业、文体、企业等有机融合,不仅活跃社区居住氛围,也为居民提供工作机会,从根本上减少汽车使用等带来的废气排放;同时,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将合理规划城区、街区等尺度以及建筑朝向等,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并将力推水动力、中水回用等生态项目。 据介绍,中水回用项目将把污水通过截污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完并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中水进行再利用;而雨水则通过滞洪池、防涝系统进行保存,透过下渗储存至地下储水槽等方式,进行再利用。 邹经宇表示,中后期更为具体的规划将会尽快出炉。未来的低碳三山,将由若干个类似于英国贝丁顿的低碳社区组合而成。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生产所产生的碳排量,另一方面又将通过能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生产生活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形成一个能源相对“自给自足”的低碳城市。 而在更为具体的产业规划方面,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将三山定位为以新兴、高端产业为重点,集工作、生活和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国际生态科技新城。同时,为其量身打造了“高端产业、商贸服务、教育培训、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协调发展的"微循环生态发展系统"”。 三山新城负责人表示,三山未来的产业布局将充分参考借鉴这一“微循环生态发展系统”,一方面在广佛都市圈中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低碳产业立身,减少传统制造业给三山带来的污染风险。 短评 广东为什么需要一座低碳城? 从戊戌变法到改革开放,广东,从不乏创举。 在全球经济由褐色工业走向低碳绿色的21世纪,作为探索中国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的广东,将有何作为又将如何作为? 从过去看,广东引领中国走出了改革开放之路,但同时也走过了3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之路,目前已经走到了尽头;从未来看,广东需要找出一条新的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需要搭建新的载体。 目前,广东已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这是后节能减排时代广东发展路线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但纵观广东全省,没有一个地区启动整体低碳建设尤其是低碳城市建设,低碳路线也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 因此,南海三山借武广高铁和广佛同城的优势,启动全省首个低碳城市建设,对于广东探索低碳发展具有先行示范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在传统产业发展和传统城市建设方面,已积累了长足的资本和经验;但在新的形势下,广东缺乏一条涵括经济、政治、人居、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化发展路径。在珠三角各地的产业升级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当下,如何让更为系统、更为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城市和区域的更高层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诚如专家所言,广东这个传统工业大省向低碳路径转变,其中必然遇到很多困难,但试点工作将有力促进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节能减排水平,并将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这就是低碳城的意义,也是三山的意义所在!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