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广东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中国设计”让亚运有活力 让广州更自信

2013-9-5 15:5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87| 评论: 0

摘要: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再到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体育场馆,无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顶级水平。而这些中国设计的代表,除了让这些大型建筑和体育场馆增添了更多技术优势外,也承载了更多建筑之 ...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再到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体育场馆,无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顶级水平。而这些“中国设计”的代表,除了让这些大型建筑和体育场馆增添了更多技术优势外,也承载了更多建筑之外的民族自豪感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广州大学城内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是2010年亚运会比赛场地之一。亚运会开幕后,这里除了是自行车、轮滑的比赛场馆外,还将作为小轮车场、极限公园场、攀岩场、公路赛/环岛赛出发区等五个比赛场地。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该馆的动感与活力。因为作为极限运动比赛的场地,她恰恰体现了本届亚运会和广州这座举办城市的自信和挑战精神。

  
吸取中外精华体现中国设计特色

  
正因为包含着这种丰富的内涵,设计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除了要在建筑中体现自行车比赛的速度、力量和技巧外,还在创意中融入了亚运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活力,以及广州市民对亚运会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项目主持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所长谭开伟说,他们将运动会动感的丰富亚运会徽内涵的造型与自行车的头盔造型有机融合,使整座建筑曲线流畅,造型舒展,椭圆形的建筑在环形草坡的烘托下显得轻盈、飘逸。正是这个造型,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建筑造型与建筑功能的关系,还透视出广州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极限公园场地,不仅按国际极限运动场地规范中的A级标准设计,满足了国际高水平极限运动比赛的要求,亚运结束后,市民还可在这里滑板、攀岩,参与BMX(自行车越野赛)等练习和比赛。

  
除了项目中贯穿了这些人文建筑的概念外,在技术上,自行车轮滑馆地板结构设计也较有特点:屋盖采用局部双层的单层椭圆球面网壳结构,力学性能优良,整体稳定性好,工艺成熟,单价较低,在达到同等性能的前提下,用钢量比全单层网壳低。此外,结构厚度小,外观轻盈,无需装饰吊顶,建筑效果比双层网壳好。这是典型的“中国设计”的代表。

  
为了丰富和拓宽场馆的功能和用途,内场还可按需变换功能。既有供自行车比赛热身和裁判区,也可为极限运动爱好者和学员提供教学、训练、交流设施。更有特点的是,建筑北面利用建筑围合成一个攀岩广场,挺拔的个性化的墙面寓意着极限运动“追求自我、挑战自我”的运动理念。V型柱、自由斜柱则来源于森林树木的构思,表达了运动员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

  
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还是一个“生态绿色”运动场。在这里,除必要的疏散广场和少量硬质活动场地外,大部分区域是绿地或山林,建筑周边、广场、道路、停车场均以绿化覆盖,绿地率达90%以上。建筑物采用大量的节能措施。主馆沿场馆周边设计了遮阳通廊,利于形成热压引导气流穿越场馆;设计天面采光,使室内日常使用可节省照明用电,覆盖于采光天面外部的遮阳构件则有效地避免了温室效应的产生。极限运动综合楼则采用适合南方通风良好的外走廊形式组织穿堂风,并采用热阻隔效率高的外遮阳方式,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其污水再生和循环利用以及雨水收集系统,都体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作为设计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的名字并不陌生。该院曾为第九届全运会设计了广东深圳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了老山自行车赛馆,如今又为2010年亚运会设计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实现了自行车比赛场馆(场地)工程设计的“大满贯”。其中,广东深圳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2004年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老山自行车赛馆,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曾担任上述三项工程设计总负责人的崔玉明总建筑师充满信心地说:“吸取中外建筑精华,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建筑,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为体育比赛提供最好的比赛场馆。”

  
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照顾赛会结束后的功能

  
如果说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是亚运场馆的“团体冠军”,那么广州花都区亚运新体育馆就是“单打明星”。之所以那么形容她,是因为这个工程的“亮点”,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个馆依山而建,利用原有高低起伏的地形,顺势展开,尽量减少开挖土方的工程量,避免对原有的山体造成破坏,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其实,广州花都区亚运新体育馆的设计创意具有更加丰富的意蕴和内涵。“造型一方面体现了该场馆‘区级体育馆’的群众性体育文化定位,同时还包含着场馆所在地――花都深厚的文化意蕴。”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郭胜说。

  
此外,该馆圆形的造型还体现了“和谐”的理念,“没有棱角,避免了与周边建筑、特别是居民住宅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和谐”。郭胜说。

  
据介绍,场地除了可满足卡巴迪比赛、篮球比赛外,还可进行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性体育比赛。而且整个体育馆就在花都汽车产业基地附近,还可给以后的汽车展览提供一个平台。“该馆是一个全面考虑赛时赛后运营的多功能体育馆。”郭胜特别强调说。

  
既要设计出特色,有所创新,又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长一段时间,负责结构设计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场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松柏一直非常苦恼。后来通过研究,从古代建筑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环行管内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它的原理类似“箍桶原理”。比如,传统场馆的桁架结构带有斜杆,而广州花都区亚运新体育馆比赛馆的桁架是空腹桁架结构,没有桁架间的斜杆,建筑效果非常美观。

  
广州花都区亚运新体育馆还是广州亚运会新建体育场馆中造价最节省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节俭办亚运”的宗旨。比如在材料的选用上尽量降低造价,地面铺设的不是豪华的石料板材,而是普通的地面砖。郭胜表示:“我们不希望这个项目成为当地的负担,而是希望它成为当地一个亮点,成为群众愿意、乐意去的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该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场内施工区域狭小。负责编制施工方案的技术负责人易勇说:他们采取了双向旋转累积滑移施工方案,最终顺利地完成比赛馆屋盖结构的施工。

  
体现最大人性关怀建好亚运“大后方”

  
广州亚运城后勤服务区主要为亚运会比赛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被称为比赛时的“大后方”。这里有运动员比赛后进行体能恢复训练的体能恢复训练中心,有供运动员就餐的运动员主餐厅,有供大部分志愿者住宿休息的宿舍区,有亚运会主要的停车场。

  
“虽然后勤服务区属于配套设施,与其他项目相比规模较小,但我们同样精雕细刻。”负责该工程设计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建筑设计研究所总建筑师洪卫说。

  
由于后勤服务区有些属于临时建筑,有些属于永久性建筑,他们就采取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对于永久性建筑的设计,以满足亚运的需求为原则、以满足赛后利用为目的,严格按照永久性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当两种功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反复进行权衡、比对、协调,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或大拆大建。”洪卫表示。

  
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中心、志愿者宿舍区是广州亚运城后勤服务区的主体建筑,也是赛后保存利用的永久性建筑,将来作为亚运城住宅区的配套中学和小学。在设计时,他们以满足赛后使用功能为主,尽量减少赛时和赛后对工程的改造。广州亚运城后勤服务区设计后期负责人黄伟勋如是介绍。

  
将来,进驻亚运城住宅区配套中学的学校是历史悠久的广州重点中学――广铁一中。于是,设计者考虑到该校建筑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特点,选择了造型稳重的方案,做到了传承和创新的结合。而配置无障碍设施也是工程的一大亮点。在这里,各栋楼按照规范要求布置无障碍坡道、电梯及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宿舍在首层设置男女无障碍居室各一间。这些无障碍设施,亚残会期间可以使用,赛后也可以加以利用,充分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人性关怀。

  
在广州亚运城后勤服务区,另一项重要建筑就是运动员餐厅。这里与北京奥运会运动员餐厅相比,就餐的环境更加宽松舒适,就餐座位之间的距离更大,而且设置了衣帽存储间。亚残会期间,就餐的人员减少,餐厅增加了轮椅存放间,并设置了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等及座位,方便残疾运动员使用。“无论工程规模大小,能够参加广州亚运会场馆的设计都是一件令人兴奋、自豪的事情。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种建筑技术方面的考虑。”这是记者在施工现场听到最多的话。很普通,但很有自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